秦可新和陳老師第一次見麵,是在他準備上小學的時候。
那時候,要上秦王寨小學的一年級,老師要先測試一下每個孩子靈光不靈光,靈光了,便就當場敲定“可以報名”;倘若孩子有點愚笨,老師會委婉地說:“這孩子還小,明年再來上學吧”!
之所以這麼來做,因為那時候小學還未普及,要上小學,也要嚴格把關的。
秦可新、秦劍劍、秦拉拉、秦賢賢幾個南院祠堂的孩子長到六歲多一點,不到七歲時,便要去上一年級了,為了順利通過老師的測試關;南園祠堂的組長秦善士特意將四個孩子組織一起,傳授簡單的禮儀和日常知識。
秦可新記得很清楚,那一日是娘把他領到南院祠堂裏麵去的。
南院祠堂那時候還供奉著先祖薛恭的水墨畫掛像,那是一個很有親和力風度不俗的剛健之人。
秦可新被他娘帶到南院祠堂後,拉拉、劍劍、賢賢也都被娘帶著走進來了。
四個人的娘領著自己的孩子到齊後,那個叫秦善士的族長招呼他們跪在祖先的掛像前麵磕了幾個頭,作了幾個揖;接下來便是四個孩子的母親把各自做成的貢品——大花饃饃,敬奉到標有祖先牌位的供桌上。
把這些事情完成後,秦可新由他娘牽著手;秦拉拉由他娘牽著手;秦劍劍由他娘牽著手;秦賢賢由他娘牽著手站成一擺子;由秦善士在前麵示範,給祖先行敬拜禮。
敬拜禮又叫三叩九拜,其內容做起來很繁瑣,但秦善士一板一眼地示範著。
一是稽首,二是頓首,三是空首,四是振動,五是吉拜,六是凶拜,七是奇拜,八是褒拜,九是肅拜。
稽首就是跪下後,兩手著地,拜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是拜禮中最重者。
頓首是引頭至地,稍頓即起,是拜禮中次重者。
空首是兩手拱地,引頭至手而不著地,是拜禮中較輕者。
秦善士三拜也是正拜後,又示範了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著六套拜禮盡管是附拜,但做起來難度也很大。
振動就是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後稽顙,就是將額頭觸在地上;凶拜,是先稽顙而後再拜,頭觸地時表情嚴肅;奇拜是先屈一膝而拜,又稱雅拜;褒拜是行拜禮後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肅拜是拱手禮,並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禮——推手為揖,引手為肅,其實也就是揖。這是軍禮,軍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肅拜;其他幾種拜禮都是正拜的變通。
秦善士把三叩九拜的示範動作做完後,要秦可新他們跪在一起來做;秦可新四人隻看了個模模糊糊,哪裏會做?秦善士便等著一雙凶巴巴的眼睛死死盯著秦可新他們。
秦可新按捺不住,便說:“族長伯伯,這麼繁雜的拜禮一時半刻我們哪裏學得會?”
秦善士聽秦可新這麼來講,看著他從鼻子裏噴出一聲“哼”來。
可新娘見族長凶惡了起來,立即拽拽秦可新的後衣襟說:“碎猴兒你少說幾句好不好?”
秦可新並不少說,繼續看著秦善士道:“族長伯伯,我們隻做前麵三個正拜行不行,後麵六個附拜就不做啦!”
秦善士勾著個腦袋想了想,說:“也行,你們就給祖宗行三叩首吧!”
三叩九拜大禮,對六七歲的孩子來說,是很感到稀奇的;尤其是稽首、頓首、空首三套正理,拉拉和賢賢根本就不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