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花至今還記得她在30多歲時看過的眉戶戲《梁秋燕》,那是一處婦女大翻身的劇目呀!
徐桂花這樣的小腳女人,是自五代十國以來漢族婦女的最大災難。
纏足風俗的興盛是在明清時代,清朝入關後強令漢族男人蓄發;禁止婦女纏足。
然事與願違,漢族地區把女人纏足視為一種反清舉作,暗中慫恿推崇;纏足風俗風興未艾。
在這種民族意識的激導下,漢族各地婦女幾乎都纏足,女孩子在5-8歲左右便開始纏足。
纏足的工作多由母親或熟習纏足方式的女性仆人實行。
纏足時除拇指外,其餘四指下屈,並用長布包裹,用針線縫住。
纏足這樣一個對女性身體嚴重摧殘的習俗,竟然在中國延續近千年,這有許多社會文化上的因素。
當時的人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都認為足小為美,尤其對男性來說,小腳具有性的吸引力。
把女性的小腳,從形狀、尺寸、裝飾、氣味等角度來作分類品評。
纏足習俗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良家婦女的標識,因此不纏足的女性在婚嫁上常有困難。
纏足作為標識女性特點的重要一環,以纏足來強化男女有別的傳統規範;纏足也使得女性因行走的困難而不易自行活動外出,即使外出也多需乘車坐轎;強化了男外女內的空間區劃。
纏足習俗帶來更大的惡果是對女人婚姻的禁錮,男女婚嫁,全是父母之命,媚妁之言。
而《梁秋燕》一劇,恰恰是為了宣傳新中國第一個婚姻法,向包辦婚姻發起的猛烈抨擊。
《梁秋燕》描寫的是新中國成立不久,陝西華縣農村姑娘梁秋燕與同村青年劉春生相愛,遭到父親梁老大反對的故事。
梁老大不讓閨女梁秋燕嫁給農村青年劉春生,托媒人侯下山把梁秋燕許給董家灣富裕農戶16歲的兒子董學民;並向董家索取彩禮,要為自己的兒子梁小成娶親。
梁秋燕為了追求婚姻自由,爭取到母親、哥哥和區長的支持,終於和劉春生結成佳偶;梁小成也與青年寡婦張菊蓮相愛成婚。
梁老大在事實麵前,終於明白買賣婚姻的害處。
《梁秋燕》這出戲以婚姻自主為主題,對農村殘留的買賣婚姻作了批判,表達了青年一代對幸福家庭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劇中的主角梁秋燕,在自己的婚姻問題上,不怕流言蜚語,敢於同舊思想、舊作風作鬥爭,體現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農村婦女的精神麵貌。
《梁秋燕》一劇,對梁秋燕與周圍人的關係也作了真實的描繪;人物的語言富於地方色彩,生動活潑,流暢明快,增強了劇作的生活氣息。
徐桂花是與村裏的一幫姐妹前去羅鎮戲樓上觀看陝西省演出團,演唱的眉戶現代劇《梁秋燕》的;隨徐桂花一起前去看戲的姐妹中有個叫米桃桃的,是最終的受益者。
陝西省演出團在羅鎮演出,轟動了岐陽、淩風、眉塢三縣的老百姓,演出團白天、晚上連軸轉;演員分兩波子輪流演,整整演了十天十晚上,觀眾還是挽留不舍。
但演出團還要上其他地方演出,不得不離開羅鎮。
演出團離開羅鎮那天,夾道歡送的群眾人山人海;不少大姑娘小媳婦手裏拎著雞蛋籃子和烙和的鍋盔,要演出團帶上羅鎮人的一點心意;歡送的人群中,就有小寡婦米桃桃和徐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