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國財政貨幣政策操作的建議
宏觀
作者:張俊偉
應從五方麵著手,完善財政、貨幣政策操作:綜合利用多方麵經濟信息,實施區間管理;提高貨幣政策獨立性,提高貨幣政策靈活性;建立統一全麵的預算製度,消除內在不一致性;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其他政策間的協調;提高政策設計水平,提高政策實施效果。
2003 年以來,在經濟運行出現轉折的關鍵時刻,財政、貨幣政策都做出了相應調整。政策調整的取向和政策搭配,基本契合經濟周期不同發展階段穩定經濟運行的內在要求,體現了財政、貨幣政策各自的特點。今後一段時期,是我國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跨越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麵改革向縱深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運行環境複雜多變,宏觀調控麵臨巨大挑戰。應從五方麵著手,完善財政、貨幣政策操作:綜合利用多方麵經濟信息,實施區間管理;提高貨幣政策獨立性,提高貨幣政策靈活性;建立統一全麵的預算製度,消除內在不一致性;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其他政策間的協調;提高政策設計水平,提高政策實施效果。
一、對 2003 年以來我國財政、貨幣政策操作的簡要評論
(一)總的看,財政、貨幣政策操作的取向和政策搭配格局都是正確的,為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運行大體經過三個明顯的周期波動。2003年以來宏觀經濟運行和第三個經濟周期基本吻合。簡要回顧2003年以來的財政、貨幣政策操作,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在經濟運行出現轉折的關鍵時期,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都做了相應調整。在經濟複蘇向高漲階段過渡的轉折時期,政府對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做了微調,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過去的刺激性政策導向。在政策配合上,則以行政、產業政策為主,以財政、貨幣政策調節為輔;在經濟繁榮的頂點時期,采取收縮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政策搭配上以貨幣政策為主,財政政策、其他政策為輔;在經濟衰退的關鍵時期,實施擴張性調控政策,並且政策搭配以積極財政政策為主,以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和產業振興計劃為輔。在經濟調整時期,則完善、充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依托積極財政政策,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同時,更加重視通過深化改革、調整結構來管控風險、激發經濟活力。這樣的政策取向和政策搭配,契合了在不同發展階段穩定經濟運行的內在要求,體現了不同政策的特點。從總體上判斷,無論是政策搭配或是政策取向的調整,其基本方向都是正確的。
正是在上述政策的引導下,過去十多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的局麵。從2003年到2012年,我國GDP年均增長10.45%,剔除期間的最高增長年份(2007年)和最低增長年份(2012 年),大部分年份的經濟增長都在10%左右。和前兩個經濟周期相比,我國經濟運行的穩定性顯著增強。
過去十多年也保持了物價水平的基本穩定。2003-2004年,我國迎來了新世紀第一輪明顯的通貨膨脹。從2003年9月到2004年7月,CPI漲幅(同比)從1.1%上升到5.3%;PPI 漲幅從1.4%上升到6.4%。但在一係列宏觀調控政策的引導下,我國物價變動逐步趨於平穩。CPI在2004年7、8月份達到高點(5.3%)之後,呈現明顯回落態勢。到12月份,CPI 漲幅已降到2.4%。此後,在2005年和2006年,CPI平均漲幅分別隻有1.82%和1.48%。2007年,我國再次麵臨通貨膨脹壓力,但在連續收縮銀根等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打壓下,2007年10月,我國股市上漲見頂,此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確認,終於在2008年初走上大幅回調之路;房地產市場的反應要慢一些,但在奧運會之後也開始回調。在奧運會之後,鐵礦石、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滑落,投資增速急劇下降,消費物價漲幅明顯趨緩。反危機、穩增長措施的實施,推動我國經濟實現“V 型”反彈,也扭轉了物價水平持續下降的局麵,使消費物價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增幅由負變正。隨後,我們又積極調整、充實財政貨幣政策,遏製通貨膨脹發展。2010-2012年,全國 CPI 分別上漲 3.3%、5.4%、2.6%,通貨膨脹壓力逐步緩解。
(二)從操作角度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政策力度不夠恰當。在經濟由複蘇向高漲階段轉換期間,財政、貨幣政策應由擴張性的政策導向轉向中性的,乃至相對偏緊的政策導向。但當時卻采取了以產業政策和行政幹預為主導的政策組合,從財政支出角度看,隻是把財政赤字規模削減約200億元。從貨幣政策看,僅僅把基準利率提高 0.27個百分點。如果考慮到物價水平的變化,實際利率水平甚至是下降的。這樣的政策調整力度明顯是不足的。其結果,隻會是延遲通脹壓力,並使其以更加猛烈的形式表現出來。不僅如此,不到位的經濟調節還為行政幹預、審批製的回歸打開了大門。為了抑製投資過熱,有關部門不得不求助於產業政策和市場準入政策,甚至把事後知會性質的備案製異化成了審批製。同樣,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對於應對危機、穩定經濟增長是完全必要的。但最終財政支出的增長和貨幣投放的增加,都遠遠超出預料。防止經濟過度下滑的政策最終導致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壓力,究其原因,就在於刺激力度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