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銀行視角的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分析(1 / 2)

基於銀行視角的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分析

金融

作者:王健華 程素媛

一、中小企業融資方式

(一)內源融資

所謂內源融資,就是企業把自身的盈餘資金和未分配利潤作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資金來源。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我國中小企業內源融資占全部資金的比重達到70%左右,對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外源融資

外源融資可以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主要包括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在股權融資方麵,由於上市過程的複雜以及融資市場的不完善增加了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的難度。在債券融資方麵,由於發行債券的門檻很高,很多中小企業主隻能望“券”興歎了。因此,銀行貸款便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首選方式。據有關資料顯示,向銀行等金融機構所進行的間接融資占98%。

二、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國有商業銀行目標定位高

從國有商業銀行來看,基於各種風險的考慮不願意貸給中小企業,而更願意貸給有國家做後盾的國有企業,普遍存在“嫌貧愛富”的傾向。而最初建立以四大商業銀行為主的金融體係正是為了滿足國有大型企業、大型項目的需要。隨著股份製改革的逐步推進,其背景和政治烙印日益弱化卻依然存在,目標定位高成為國有商業銀行貸款的顯著標誌。在貸款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是政策上的供給,而不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業化行為。

(二)信息不對稱,導致銀行逆向選擇

信息不對稱,是指相關主體擁有的信息不相同的一種現象。首先,逆向選擇導致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發生扭曲。由於買賣雙方擁有信息量的不對等性,信息擁有量不充分的一方可能會做出不利於自身的選擇。其次,信息的不對稱會導致道德風險。道德風險是指簽約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一些中小企業的所有者或者經營者信用意識淡薄,不按時還款,給銀行等金融機構帶來嚴重的信貸危機。處於信息劣勢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出於規避風險的考慮,就會盡可能減少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

(三)信貸風險高,“畏貸”嚴重

目前,我國許多中小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混亂,財務信息的真實度低。作為貸款方的商業銀行,對企業到底是真的經營前景廣闊還是以騙錢為目的往往分辨不清。另外,信用風險大也是銀行“畏貸”的一個重要方麵。在法律製度上,我國還尚未建立有效的失信懲戒製度,導致失信現象頻繁發生。

(四)從銀行的成本、收益方麵考慮

銀行在本質上也是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企業,也要考慮成本、收入、利潤之間的對比關係。從成本方麵看,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管理成本和監督成本比較高。如前所述,中小企業財務製度混亂、真實性差導致信息嚴重不對稱,銀行無法獲知關於該企業的真實信息,加大了銀行管理和監督貸款的難度和人力、物力成本。從收益方麵看,中小企業貸款額度相對較小,使用時間短,收益偏低,銀行出於獲利而貸款的動力不足。

三、相關建議

(一)商業銀行應轉變觀念,創新發展模式

1.轉變舊觀念,增強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意識。國有商業銀行要樹立全新的經營理念,要為市場經濟的各類主體提供金融服務。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活躍市場的重要因素,其中不乏市場前景廣闊、效益優、財務製度健全的優秀企業。因此,銀行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這也有助於促進自身的發展與壯大。

2.合理放寬貸款審批權限,簡化貸款流程。中小企業要想取得貸款,必須經過層層審批,關卡多、手續繁瑣、耗時長,不利於提高貸款的投放效率。因此,商業銀行應該適當放寬對基層商業銀行的貸款審批權限,使基層銀行有更充分的自主權,這樣就能在第一時間滿足真實貸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