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商業與旅遊業的融合途徑探索(1 / 2)

商業與旅遊業的融合途徑探索

前沿

作者:王瓊英

一、商旅融合的基礎

商業和旅遊業同屬現代服務業的範疇,兩者本身就具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一方麵,商業涵蓋了住宿餐飲業,這也是旅遊產業的核心要素之一;另一方麵,旅遊業離不開商業,旅遊活動的開展必須建立在商品流通、購買、服務的基礎上。兩個產業的融合具有天然的優勢。

隨著傳統旅遊購物模式的改變,未來以遊客自主式的購物需求將給商旅融合帶來極佳的機遇。自2013年10月1日起,新的旅遊法規定:旅遊團或者跟旅行社旅遊的旅遊產品的指定購物將不得出現。這種轉變將導致傳統的旅遊商業麵臨改革,旅遊商業與當地商業的融合成為必然。

但是,目前我國旅遊商業與傳統本地商業並沒有產生很強的融合,兩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互獨立、嚴重脫節,無法產生聯動效應。一方麵,旅遊商業主要依托景區商業、旅遊特色街、旅遊購物店等形式,而這些商業類型完全為旅遊者而服務,與居民的商業消費需求相隔較遠,造成了旅遊商業與本地商業無法聯動的鴻溝。另一方麵,本地傳統商業並未充分考慮到旅遊者的消費需求、消費市場規模,在業態布局、產品品質、價格、服務等方麵無法匹配,致使本地居民的商業無法吸引大量的旅遊者,不能充分撬動旅遊者的消費欲望,因此,旅遊者對當地商業的帶動效應不明顯。

二、商旅融合的消費對比分析

本文選擇淳安縣作為樣本,該縣是一個旅遊主導型的縣市,縣級商業發展一直處於杭州市區縣的末位,發展速度緩慢,旅遊商業與當地居民商業的聯動發展較弱。在淳安縣居民和遊客聚集的地點隨機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925分,有效率達到92.5%。

(一)消費需求調查

對旅遊者而言,主要商業消費目的依次為:娛樂休閑(29.6%),餐飲(23.5%),放鬆心情緩解壓力(20%);對居民而言,主要的消費目的為:購買日常用品(33.3%),放鬆心情緩解壓力(20.1%),餐飲(17.8%)。兩類群體最大 差異在於娛樂休閑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強烈對比,餐飲、放鬆心情、緩解壓力、購買特產等消費動機的居民和遊客需求趨於一致。

(二)消費能力調查

調查顯示,旅遊者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支出較當地居民都要更高。首先,旅遊者的可自由支配收入(除去房貸、車貸等固定支出後)較當地居民更高。中低收入群體中,居民所占比重較大;中高收入群體中,旅遊者所占比重較大。其次,旅遊者每次商業消費的支出額度要大於當地居民。低支出中,居民比例較大;高支出中旅遊者比重較大。再次,旅遊者平時的購物頻率要高於當地居民。遊客平時的購物頻率偏向於1-3天一次,當地居民的購物頻率集中於一周左右一次。

(三)消費偏好調查

1.消費支出結構差異。消費支出結構上,旅遊者和當地居民在主要支出項目上趨於一致,均是餐飲、日常消費、服裝占據主要,其中旅遊者的餐飲稍大於當地居民,日常消費居民稍大於旅遊者;受訪者生活消費的恩格爾係數較大,休閑消費比例太小,消費結構不合理,旅遊者的健康美容與娛樂支出比例稍大於當地居民。

2.消費行為特征差異。消費時段上,旅遊者與居民主要集中於16:00-20:00的傍晚時間段,夜間(20:00-24:00)旅遊者的消費較當地居民稍高,旅遊者占18.3%,居民占13.8%;上午和下午時間段的消費比例中,居民略高,占33.9%,旅遊者占30.4%。

消費時長上,遊客與居民普遍偏向於1-4小時的消費時長。相對於居民而言,遊客更偏向於4小時以內的中長消費時長(旅遊占79.1%,居民占71.3%),而在短時間(1小時內)消費中,居民占23.6%,遊客占16.5%;長時間(4小時以上)的商業時長上,居民占5.2%,遊客占4.3%。

(四)消費影響因素調查

居民關注的主要因素是:交通方便、價格高低、距離遠近、大眾口碑;旅遊者最關注的主要因素是:環境、交通便利、距離遠近、大眾口碑。可見關注因素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對環境和價格的不同關注程度,而交通方便、距離遠近、大眾口碑則是消費者共同關注的因素。旅遊者對價格敏感度要弱於當地居民,而對環境的要求則要遠高於當地居民。交通的關注度上,旅遊者的關注 也遠弱於當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