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迷失的社會 遺失的自我(1 / 2)

迷失的社會 遺失的自我

文學評論

作者:戚蓮蓮

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了巴赫曼小說《三十歲》中,無名主人公形象,在二戰後找尋自己的過程。以《三十歲》中一段關於文化及文學的遺失的描寫來論證,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或者精神遺失的話,那些也會遺失自己。文中大量使用隱喻來批判這個混亂的社會,並說明隻有擺脫過去,才能用新的語言建立新的世界,從而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關鍵詞:身份認證;隱喻;新社會;民族文化

作者簡介:戚蓮蓮(1988.9-),陝西鹹陽人,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級研究生,德語語言文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01

1、引言

奧地利女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被認為是當代德語界最優秀的作家之一,同時也是最有爭議的作家。

巴赫曼主要的成就是她的詩歌,她的《被緩刑的日子》以及《大熊星的召喚》的成功,為她在文學界奠定了良好的開始,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三十歲》是她在一九六一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說集,其作品的主題大多是關於身份認證和回憶,新語言和舊語言之間的關係,戰後對法西斯的反思等,語言像詩語一樣美妙,卻需要讀者咬文嚼字,仔細體味。巴赫曼作品的主旨就是重新重視人們嗤之以鼻的身份認證的問題,批判舊的社會製度,為建立一個新的社會,擁有新的語言,信仰自己的民族魂而鞠躬盡瘁。

2、生命危機的原因和尋找身份的過程

二戰後,麵臨著一片廢墟的國家,沒有絲毫精神寄托,殘餘勢力依舊在做最後的掙紮,生活上的壓抑,精神上的空虛,讓主人公陷入了深深地回憶與思考,如果說主人公在不斷地尋找著自己是誰的問題的答案時,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那麼他所做的不過是一次及時也必要的自我救贖之戰。沒有人能夠幫助他明白,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被什麼樣的思想主宰。在所有人都麻木,無奈,認命的情況下,他依舊在舊的,混亂的世界裏尋找人生的意義。

《三十歲》中的主人公因為懷疑自己三十歲不再年輕,生命馬上要終結,而麵臨一次嚴重的生活危機。他回憶總結了在過去的時間裏,自己的生活,希望,以及各種可能性,他活在自己製成的牢籠裏,卻在三十歲之際,想打破這個牢籠,告別自己的過去,想成為不一樣的自己。文中從五月開始,哲理性的敘述了主人公在這一年當中的生活,思想,希望和無奈。最終,因為一場車禍被陷入到生命終結的邊緣而突然領悟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樂趣,似乎是告別了過去,衝破了自己的枷鎖和牢籠,終於獲得了垂青,積極向上地迎接生活。

《三十歲》以倒敘的手法講述了一個沒有名字的主人公重新找尋自我的思想曆程。一天早上,主人公睡醒之後,發覺三十歲已經不再年輕了,就帶有一種痛苦的壓力回憶他所有的歲月,那些平淡的日子和印象深刻的時光,回憶他這些年待過的所有地方。他不再是他曾經幻想的“他”,他不能再想象自己美好的未來,因為他早已遺失了自己,遺失了有自己國度文化的根,他不了解自己的過去,不了解自己的未來,他隻是這樣的活著,失去對自己社會的信仰,利用一切手段艱難地在迷茫的國度混亂的年代小心翼翼地活著。他經曆過戰爭,知道戰爭的殘酷,更恐怖的是,身邊的諸如莫爾的人一直提醒著他發生的不可抹去的事情,在文中就說“我過去可是了解你的,別蒙我,你也蒙不了我!”主人公和莫爾一起服兵役十八年,參加“國防軍”等,都是不可能輕易忘卻的過去。正如文中所寫的一樣“如果砍掉這條九頭蛇,但每個長頭的地方又會生出十個新頭來,那些砍頭又會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