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柳永羈旅詞的創作成因及悲秋情結(1 / 3)

柳永羈旅詞的創作成因及悲秋情結

文學評論

作者:朱豔君

摘 要:北宋詞人柳永創作了不少以羈旅行役為題材的詞,這些詞表現出濃重的悲秋情結。柳永在羈旅詞的創作上大放異彩不僅與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人生經曆有關,也因其受到宋玉悲秋情結的傳承,柳永羈旅詞中大量出現了秋季特征相關的景象,表現出濃鬱的悲秋情感,他的詞也由此獲得了獨特的文學價值。

關鍵詞:柳永;羈旅詞;悲秋;宋玉;情感內涵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02

羈旅行役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學題材,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反映羈旅行役的詩作,春秋戰國時期的宋玉在《九辯》中出現了“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的孤苦悲傷感情基調,後來經過長時期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羈旅行役詩創作的傳統。作為一位飽讀詩書的詞人,柳永受到前代詩歌的影響很深,在繼承和借鑒了前代詩歌的創作傳統的基礎上,加上詞人一生坎坷的經曆,麵對宦海沉浮的打擊,在多種原因的疊加中創作出了大量羈旅詞。柳永的《樂章集》共收詞二百多首,其中羈旅行役詞約占了三分之一。南宋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一)中說柳永“尤工於羈旅行役” [1](P38)正是對他這類詞的高度評價。

柳永的羈旅詞中大量出現了悲秋的意向,詞人自覺地跟隨著悲秋傳統的腳步,表現出對秋的蕭颯荒冷的一種悲傷之感。顯然柳永把自己安置在了悲秋的文人序列中,並且詞中多次出現“悲秋之主”宋玉的人文意向和相關的典故。可見,詞人對悲秋這一傳統詩歌母題的繼承主要是受到宋玉的影響。

一、坎坷的仕途經曆

1.早年科舉挫敗

柳永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世代為官的家庭環境對少年時期的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家族在科舉路上的一帆風順讓柳永對於功名有著一定渴望,堅信儒家“學而優則仕”信條,這一點在其少年時期所寫的《勸學文》中就可以看出:“學,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人”,可見其對成為“公卿”存在著極大的熱情。但是命運的發展軌跡總是不在預料中,柳永的仕途之途荊棘滿布,坎坷異常,跟他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這種人生軌跡的偏差不得不說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不可解脫的關係。北宋時期統治者采取了“崇文抑武”的國策,使得享樂之風蔓延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當時北宋的都城東京成為“富麗天下無”國際大都市,上層的貴族、官僚蓄養歌妓,普通百姓則到青樓妓院買醉。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下,柳永來到都城參加科舉考試,沒有經曆過任何誘惑的他最初完全被東京這種特有的紙醉金迷的氣氛所吸引,對風月場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毫不猶豫的投入其中。正是在這樣環境的影響下,柳永的性格開始潛移默化,他流連於風月場所,貪戀世間浮華的享受,試圖擺脫傳統價值觀帶來的束縛,他的追求與上層社會的價值體係產生了衝突,這個時期柳永的叛逆和不羈還沒有被完全激發出來。因為他確實才華過人、自信狂放,再加上家族世代在科舉路上的順風順水,所以他對走上仕途之路還是充滿渴望和熱情的,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態度。但在宋仁宗時期,柳永的又一次落榜之後,麵對這樣的結果,他是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所以他憤而帶淚地寫下了盛傳一時的《鶴衝天》。柳永在詞中之所以表現出這樣的桀驁不馴,更多是為了安慰自己,發泄自己心中的憤懣,也是以憤激的心情表示了對傳統思想的偏離和對儒家倫理的背板,於是故作狂放不羈的姿態,他對自己的才華是充滿自信的,故以“白衣卿相”期許。豈不知這次已是深深的得罪了當朝皇上。以至於在後來再次參加科舉考試後,仁宗故意黜退了柳永,且說:“且淺斟低唱,何要浮名?”這次事件對柳永一生影響巨大,成為他仕途之路的一個絆腳石。在當時那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柳永一身過人的才華不僅沒有給他帶來任何的功名利祿,反而招來的是一連串的厄運,上層社會無法接受他的離經叛道,在科舉的路上他屢屢受挫,導致理想沒有了生存的土壤。從此他開始了踏上了長期的漫遊的征程。

2.中年漫遊幹謁

《鶴衝天》成為柳永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暫時的放棄了科舉,投入了市井社會的歌樓, 縱遊娟館酒樓間,索性打出了“奉旨填詞柳三變”的招牌,儼然一副叛逆的形象。

但是在這段的放縱的生活中,柳永並沒有將心中對功名的渴望徹底放下,畢竟出生於官宦之家,從小受到的教育讓柳永對功名的追求已深入骨髓,作為一個少年才俊、風流不羈的舉子,企求得到薦引或賞識而進入仕途的現實需要,於是他選擇離開浮華的汴京,開始了長期的漫遊生活,“漫遊的目就是要通過幹渴為自己放棄多年的人生理想找一個科舉之外的出口,他還是想要功名的,他還是希望走上一條通達於仕途的道路。” [3](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