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學視角看《楚門的世界》
影視文學
作者:劉镓齊
摘 要:自從人類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後,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對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的思考。從古代東方先賢的天圓地方說,到西方哲人的元素說,人類中的先驅提出種種解釋我們世界的學說。進入工業時代後,我們慢慢缺乏了對自己生活的世界的本質的思考,取而代之的則是齊美爾所說的“事物(貨幣)自身的規律越來越取得統治地位,並擺脫了個別人身的色彩”,在貨幣經濟、貨幣邏輯的主宰下所造成的外部客觀文化對於個體主觀文化的壓抑,這種個體的無個性狀態。人們長時間處於無個性狀態,就越發的習慣所處的世界,目光的聚集點越發地聚集在利益或社交的利益圈上。
關鍵詞:《楚門的世界》
[中圖分類號]:I2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01
《楚門的世界》的主人公楚門就是生活在現代化世界中的一個普通的人。他生活在一個名叫美麗島的小鎮,有著穩定的工作和美滿的家庭。作為標準的中產階級的一員,他頭腦從來不會有任何對於自身價值和世界本質的思考。在他三十年的人生中,他勤勤懇懇地工作,平平和和待人,總之,他是現代世界中一個平凡的人,也是我們大多數現代人的縮影。那麼,這種“無個性的個性”的生活狀態,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階段還是某些外部因素使我們變成了現在的樣子?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中描述了自然人的生活狀態,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對一切不熟悉的事物都躍躍欲試,求知和探索裝點地生活。盧梭又將自然人和現代人進行了充分的比較,得出的結論是,人類之所以進入對生活無知無求,隻對眼前利益斤斤計較的狀態,罪魁禍首就是私有製和以私有製為代表的金錢世界。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在《貨幣哲學》對於這個金錢世界有著更為精辟的描述。縱觀我們生活的現代世界,一方麵給了個體以自由,但同時,也使個體的生活越來越物化,越來越失去自身的個性色彩。這兩個方麵,都根源於貨幣經濟、貨幣邏輯對於現代社會生活的主宰。楚門身處的桃源島就是現代社會生活的縮影,在一個趨同的世界裏,人們很難對自身以外的世界投下很多關注。
故事還在繼續,楚門觀察到了一係列不尋常的事情。這些事情雖小,但是在楚門的心中埋下了疑問的種子。但是隨著更多的相似的事情發生,楚門不能不正視自己內心中的那些疑問。這些疑問讓楚門不得不懷疑之前想也不敢想的問題。當楚門試圖去解開這些疑問時,身邊的人紛紛勸阻楚門,現時的生活這麼美好,何必要去探尋一些虛無縹緲的事情呢?我們的現代社會彌漫著一種文化,安於現實的享受,永遠不去考慮自身利益圈之外的事情,每當有人想去突破常規,甚至隻是去懷疑的時候,這種安於現實的文化就會抬頭,阻擋我們去尋得真相的道路。這種場景並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每當我們腦海中閃現出某些懷疑現實的,離經叛道的念頭時,會有各種壓力撲麵而來,最多的告誡便是“不要胡思亂想,吃飽飯是第一位的”。假如楚門接受了這種警告,那麼故事到這裏就可以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