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體教學”模式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的運用(1 / 2)

“主體教學”模式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的運用

教育論叢

作者:梁永萍

摘 要:“主體教學”一般可包括“興趣誘導(導讀)——探索尋奇(初讀)——研討釋疑(精讀)——深度體會——認知提升”五個步驟。根據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規律,按照“整體——拆分——整合”的課堂教學基本形式,結合小學高年級語文課教學實踐,試行了以上模式,並提出了實際授課情境下的靈機處置辦法。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主體教學

作者簡介:梁永萍(1969-),男,河北宣化縣人,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沙嶺子學區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01

1、問題的提出

語文是中華民族文化能永久傳承的最基本的工具,既是基礎學科,更是人文學科。小學語文則是基礎中的基礎,因此,搞好小學語文課的教學,不是簡單的教學課題,而是涉及中華民族文化永久傳承的重大課題。“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主體的實際活動,指導學生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但是,現實中的語文課堂,大多數仍然停留在教師讀課文、學生被迫答問題,做練習,背課文的簡單形式上。所做的問題、練習,內容空洞,說教勝過審美,忽視學生的自我價值,脫離學生內心真實的感受,使本當充滿語言美、情趣美、人性美的語文教學變得枯燥乏味。針對這些弊端,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積極探究並試行“以學生為主體,以發展為根本”的主體教學模式,使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揮。

2、探究預案設計

2.1 探究目標的確定。按照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學習與發展是一種社會和合作活動,它們不可能被“教”給某個人,卻適於學生在他們自己的頭腦中構築自己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扮演“引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挖掘其內在的潛能,指導、激勵、幫助學生培育獨立自主性和積極創造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強調教學民主平等,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使他們在學習實踐中主動發現並運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去解決問題,掌握知識,提升能力。

2.2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主體教學”模式的構想和實驗。按照新課標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我把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簡單分成五個環節,即:“興趣誘導(導讀)——探索尋奇(初讀)——研討釋疑(精讀)——深度體會——認知提升”五個步驟。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協調各步驟環環相扣,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努力感知、體會教材中傳遞的信息,在討論中對各種信息進行整合加工,從而產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認知,已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3、實施過程體會

遵循課堂“主體教學”模式,實施五環節教學法。

3.1興趣誘導(導讀),這一環節是語文課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先決條件,其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師範讀的同時,利用多媒體適時向全體學生提供與課文有關的背景材料(如:出示圖片、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創設問題情境、播放背景音樂等),誘導學生對文章產生好奇,激發學習興趣,為新知識的信息傳遞做好思想和動機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