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原則(1 / 2)

淺談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原則

教育論叢

作者:王曉潔

摘 要:語法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傳統的對外語法教學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本文結合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特點以及作者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的經曆,提出了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一些基本原則。

關鍵詞: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教學原則

作者簡介:王曉潔,女,吉林大學文學院國際漢語教育專業2011級學生,2006年—2010年就讀於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係,2010年—2011年作為國際漢語教師誌願者赴泰教學一年。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語法,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普遍社會約束力的言語規則。它存在於我們的一言一語之中,人們遣詞用句的規律,表達方式的習慣,都是語法規則的具體體現。語法教學,就是針對這些客觀存在的、對人們有約束力的言語規則的教學。

一、漢語自身的特點

每種語言都有自己表達意義的語法形式和語法手段,這些特定的形式和手段就是語言的特點。而漢語最根本的總特點是:不依賴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而借助於語序、虛詞等其他語法手段來表示語法關係和語法意義。漢語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比如,跟主要依賴於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的印歐語言比起來,漢語就是“缺乏”這些形態變化。所以在講構詞法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講解,利用學生的母語和漢語的差別,讓學生有深刻的對比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漢語詞彙的構造及運用。在句法上,漢語句子是意合的,句子的構成成分按時間的先後順序或事理推移方式,通過多個動詞的連用或流水句的形式來表達意義。而且漢語是以主題為中心的,不同於英語的以主語為中心。這就要求我們在對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講授語法時,要加入詞或句子所在的文本語境和交際發生的行為語境的講解,使他們能在聽懂語法規則的同時,也能盡快學會使用,達到交際的目的。

二、對外漢語語法教學

對外漢語語法屬於對外漢語教學理論體係,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同於中國人學習的語法,首先是因為教學的對象是母語非漢語的學習者,其次是它的教學目的不是讓學生分析漢語內在的結構規律,而是讓學生理解漢語的語言現象,通過掌握住漢語的使用規律來正確的使用漢語,提高漢語水平。因此,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和漢語作為母語教學的語法研究最大的區別在於其更加注重使用價值。

在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課堂上,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教學對象、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從而更加確切的準備教學的內容和實施教學步驟。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了目前語法課堂上存在的一些問題。首先,脫離實際情況。在講解語法點的時候,教師過多的在於強調語法構成的規律性,而非解決學生實際的語言交際困難,教師不能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造成教學和現實的脫鉤。其次,教學內容死板。教師在語法的講解中很難做到“深入淺出”,不能把抽象的語法規則用簡單的句式模型概括出來。在教學和練習中,內容的安排不恰當,所舉例子既不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上課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氣氛沉悶和壓抑。更重要的是學生們無法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和交際中,違背了語言學習學以致用的根本性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