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變教學方法,提升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翻譯水平(1 / 2)

轉變教學方法,提升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翻譯水平

教育論叢

作者:吳立雲

摘 要:在高職院校,英語的工具性能更為突出,但翻譯作為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必備能力卻常常被忽視。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改變,我們大學英語教學也要隨之而變。本文嚐試指出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翻譯中存在的問題,目的在於轉變教學方法以提高他們的英漢雙語翻譯能力,為他們將來準備不時之需。

關鍵詞: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社會要求;翻譯能力;轉變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英語是一門世界性的語言,是各國之間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作為祖國的未來,大學生必須掌握聽、說、讀、寫、譯等技能。一直以來,前四種能力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和認可,全中國都在興起一股消除“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的熱潮。然而最後一項也是最為重要的能力—“譯”卻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在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譯極少涉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讓中國舉世矚目,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的腳步不斷加快,具有優秀英語翻譯能力成為社會迫切需要、實用性強的知識技能。英漢雙語翻譯不再僅是英語專業人員的專利,所有的大學畢業生步入社會後都不可避免的要用英語進行簡單的口譯和筆譯。蔡基剛早就認為:就翻譯這個涉及說和寫的綜合交際能力來說,越來越被社會看重。因此,學生走上社會,翻譯能力作為綜合應用和實用能力之一,是在工作中用得較多的一種技能。實際上,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英語水平很難達到用人單位的需要。因此,麵對社會需求,我們當務之急是轉變大學英語教學方法,努力通過教學和培養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為他們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要解決問題必須先發現問題,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漢翻譯中存在的主要困難有:

學生方麵:一,高職院校的學生英漢基礎較差。目前高職在校生大多是高考成績相對不理想的學生,尤其是英語分數較低,語言基礎比較薄弱,理解能力較差,缺乏良好的習慣和信心,詞彙不足,語法不清。他們在翻譯時常常依靠字典生搬硬套而不顧及上下文的語境,笑料百出。二,高職學生往往缺乏英語思維,一對一地直譯。由於對英語國家和文化缺乏了解,學生們傾向於延續漢語的思維習慣,無法透過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來達到翻譯的通順和忠實,翻譯中一個漢語對應一個單詞,是望文生義而不是翻譯,誤解在所難免。三,對英語翻譯的認識有誤區,認為翻譯是外語專業學生的範圍,大都懼怕英語翻譯。有的學生雖然通過了專科英語等級考試,甚至也通過了四級和六級考試,還存在張口說不出、提筆寫不出的現象,翻譯時中式英語比比皆是。

教資上:一方麵,廣大教師對翻譯教學重視不夠,授課時捉襟見肘。大學英語課堂多數是合堂班,規模大、學生多、訓練活動不容易操作,翻譯講授不是必須的,時間允許便講,時間不夠便不講。另一方麵,現行高職院校使用較多的幾套大學英語教材(以筆者所在院校為例),如《新時代大學英語》、《新編實用英語》、《新視界大學英語》等,雖然均帶有句子翻譯練習,但是內容相對陳舊,題型單一,曆久不變,滿足不了目前的社會需求。教材中的翻譯練習主要用以鞏固本單元所涉及之詞彙、短語、句法結構等語言知識,沒有篇章等實用性的翻譯,更缺乏對翻譯理論知識和常用翻譯方法的講解,不利於廣大學生英語翻譯水平的提高。上述原因都導致學生談翻譯色變,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