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方言詞“雞公”看漢語中的同素異序詞(1 / 2)

從方言詞“雞公”看漢語中的同素異序詞

語言研究

作者:王欣文

摘 要:本文從南方方言詞“雞公”入手,探討造成“雞公——公雞”詞序差異的原因,指出漢語複合名詞始終保留“修飾語+中心語”的特色,並由此展開對漢語中同素異序現象的研究,力求探明同素異序詞的成因及分類,努力對同素異序詞有一個較為完整全麵的認識。

關鍵詞:雞公;方言;同素異序詞

作者簡介:王欣文(1988.1.16-),陝西寶雞人,西安外國語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一、“雞公”指稱“公雞”的原由

現在市麵上隨處可見的一道重慶特色菜叫“燒雞公”,於是很好奇,“雞公”究竟和我們通常說的“公雞”有什麼區別?查閱過資料後才知道,原來,“公雞”作為普通話詞語,其實源於北方方言詞彙,而“雞公”屬於南方方言詞彙。在南方方言中,與“公雞”相對應的是“雞婆”(指母雞),類似的詞還有“狗公——狗婆”、“牛公——牛婆”。

從“雞公”這一動物名詞可以發現,各地方言的命名造詞有不同的側重點。北方方言中,“公雞——母雞”的中心語是“雞”,用修飾語“公”和“母”來區別雌雄。相反的,南方方言中,“雞公——雞婆”的中心語是“公”和“婆”,修飾語是“雞”。這種地域方言中普通名詞的同素異序現象,包含兩方麵的原因。

一方麵,南方居民的鬼神觀念源遠流長,《楚辭》時代就可見一斑。他們相信萬物有靈,每個事物的背後都有一個具有神力的主宰者,因此許多普通名詞都傾向於擬人化,不止“雞公——雞婆”,還有“雷公”、“電母”、“蝦公”、“碗公”等。有一種觀點認為,將“公雞”稱為“雞公”是由於南方方言更多保留的古漢語的特點,即修飾語置於中心語之後,而北方方言發展較快,逐漸形成了穩定的“修飾語+中心語”的詞序。但丁邦新先生在《方言》2000年第3期發表的《論漢語方言中“中心語——修飾語”的反常詞序問題》一文中,詳細論證了南方方言中沒有“中心語+修飾語”的詞序。據丁先生的觀點,漢語自古到近都遵循“修飾語+中心語”的語法特征,因而“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才作為特殊語法句式被人關注。“雞公”仍然是“修飾語+中心語”,隻是不同方言中蘊含的思維的側重點不同。

另一方麵,“公雞”的產生晚於“雞公”,北方人最初也使用“雞公”。在漢語漫長的發展曆史中,漢族一直和北方阿爾泰語係語言的民族聯係密切,阿爾泰語係語言把修飾語置於中心語之前,表示動物雌雄的語素需要前置。雖然漢語作為一種強勢語言,不可能完全被其他語言同化,但多少受到外來語的影響。阿爾泰語係語言把動物名稱作為中心語,把雌雄當做分類標準修飾中心語,這種語用心理在漢族與其以北的民族進行語言接觸時,逐漸影響了漢族語言的使用方式。當然,這隻是北方方言詞彙中,“雞公”逐漸變成“公雞”的外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漢語的發展過程中,語素“公”從單一的名詞變為兼有名詞和形容詞的性質,使得“公”當做修飾語成為可能。而漢語保留下來的“修飾語+中心語”的詞序,使得“公”可以作為形容詞置於中心語“雞”之前,形成了“公雞”一詞。

二、同素異序詞的成因

同素異序詞指語素相同、結構順序相反、成對出現的合成詞,“雞公——公雞”就是十分典型的一例。關於它的成因,各家或詳或略,沒有統一標準,持不同的看法,但整體而言可總結為三點。

1.造詞初期詞素結構的不穩定性產生同素異序詞。從古漢語向現代漢語發展演變的過程中,漢語詞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甚至多音節逐漸過渡。雙音節合成詞產生之初,語素的結構順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可能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臨時組合,以利用盡量少的語素表達更為豐富的語義,如“心痛——痛心”;也有可能因語素順序不固定而任意使用,如“遠近——近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