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傳統雜技與現代審美意識的結合
藝術研究
作者:郭維娜
摘 要:雜技自秦漢以來,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曆史。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雜技憑借自身獨特的魅力和固有的屬性,征服著一代又一代的觀眾。雜技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把一些可能成為雜技藝術的素材,經過篩選、提煉,科學地組構成一門獨特的表演藝術。
關鍵詞:雜技;審美意識
[中圖分類號]:J8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雜技同其他藝術一樣,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一種優秀文化傳統。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意識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雜技藝術光鮮的背後也存在著些許的無奈,傳統技藝已無法滿足現代人的口味。所以雜技藝術的風格和表演形式也亟待改變和創新,如何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結合,如何更好地適應時代的審美需要,這是雜技人麵臨的又一個新的課題。
一、技巧與藝術形式及創新意識的結合
優秀的傳統雜技是現代中國雜技的根基。當然二者之間並不是單純的繼承關係或是將二者完全的割裂。傳統雜技向現代雜技的轉變,應該是互動、互通的過程。雜技不是競技體育,雜技也不像戲劇擁有強烈的戲劇衝突,雜技是用人體非凡的技能來展現美的。中國雜技以技巧高難而聞名於世。但現代藝術的審美藝術已經不完全以純粹的技巧取勝了。藝術形式的美與藝術技巧的統一,就要使雜技技巧不斷有所創必須在藝術形式的美上下工夫。以往中國雜技多是重技巧,而常常忽略包裝。現代雜技不僅要擁有高超的技巧,同時更要有美的藝術形式,這才是雜技藝術發展的方向。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要保證新鮮、獨特、豐富,具有創新性。
時下,觀眾們的審美水平早已經不停留在對雜技高難技術的追求上,因此追求新奇、多樣變異和藝術美感,就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審美需要。對於欣賞者來說,藝術美感是最為直接、最為具體的,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從創作過程來看,內容創作總是先於形式,可是從觀眾的欣賞過程來看,觀眾最先感知的卻是形式,通過形式再觸及到內容。藝術形式的美,不僅能很好地表達技巧主題,而且它本身也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所以,形式上的創新是雜技創作的重要環節。誠然,雜技的技巧是雜技的絕對核心,但是藝術形式上的美感和結構的完整卻是雜技的靈魂。雜技的技術需要通過現代手段的藝術包裝才能得以升華,進而推動雜技藝術的發展和飛躍。
當然,在追求藝術形式創新的同時,我們並不是要割裂雜技與傳統的血緣關係,中國的傳統雜技是民族文化的瑰寶,經過一代代雜技人的打磨流傳下來,這裏有祖祖輩輩先人的心血,承載的也是優秀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但是,祖祖輩輩的雜技人,也是因為變化才得以傳承。變化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傳統雜技在變化中如何體現現代意識,以適應當代人的審美,需要雜技人將以往的傳統觀念向現代化觀念轉換。
二、雜技與觀眾審美變化的結合
時代不同,審美不同。隨著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的變化,雜技必須在保持自身固有特點的同時,迎合觀眾的審美變化,調整與觀眾口味不相適應的地方。雜技人在這方麵做了很大的努力和嚐試。很長一段以來,我們看到雜技已經與舞蹈、戲劇、音樂甚至是科技相結合,使得雜技藝術水準不斷提升,充滿了時代氣息和鮮明的民族色彩。以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雜技團創作的雜技芭蕾舞劇《天鵝湖》為例,劇中新創作了“高空搖杆”、“高蹺飛人”、“溜冰群舞”、“倒立四小青蛙”、“足尖鋼板橋”等富有新意的雜技,這種引入一定的故事清節,把原來分散的、獨立的雜技節目有機地串聯起來,將多種藝術門類、形式加各種綜合應用的思路,給雜技界乃至藝術界以極大的震撼。當觀眾看到結合了芭蕾經典技巧和中國雜技動作的“單足肩上轉體180度”、“單足頭頂阿拉貝斯”、“單足頭頂踹燕”等動作時,都會感歎演出的不可思議和無與倫比的美感。即便時光流逝,觀眾也許會忘記有些動作和細節,但是對節目中所展現出來的新意和創造力仍然會記憶猶新。所以未來的雜技藝術,重要的己不僅僅是技巧的高難度,要更偏重藝術形式的編排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