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宋代的墨竹藝術
藝術研究
作者:李媛媛
摘 要:文人與竹有著不解之緣。宋代較早的一批文人畫家就注意到了竹的比德作用和以書入畫之特性。然而,竹為什麼能受文人的喜好且代代盛行下來呢?首先,竹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竹的全身都有利用的價值,竹來自人的生活創造,參與生活的創造,有益於人們的審美意識。也就是說,由於生活的創造,使竹成為人的審美對象。其次,文人賦予竹子極高的人格意義,它也是畫家寄托思想感情最愜意的工具。文人畫家借物比興,有的畫家借以比喻人品道德;有的借以喻誌;有的借以寓情;有的借以論世;也有的借寫竹來自我表白或陳述自己的身世。最重要的一點是,畫竹的用筆方法是中國繪畫中文人畫“以書入畫”思想的具體體現,符合文人畫寫意用筆的基本要求。墨竹題材的繪畫形成了中國繪畫史中文人畫之趨勢。
關鍵詞:宋代;墨竹;文人畫
作者簡介:李媛媛(1981-),河南省確山縣人,漢族,黃淮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師。
[中圖分類號]:J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文人與竹有著不解之緣。曆代文人以詩表達竹、以文讚美竹、以畫描繪竹,把竹比作君子、知己,或用竹的品質來讚美文人雅士的德行,得意時寫竹,失意時也寫竹,竹似乎就是文人的代身。然而,竹為什麼能受文人的喜好且代代盛行下來呢?
首先,竹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竹子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能生長,其全身都有利用的價值。比如竹筍、竹竿等等,都是竹子賦予我們人類生活樂趣的一種體現。大自然中的竹子來自於人類的生活創造,並且參與人類生活的創造,有益於人們的審美意識。也就是說,由於生活的創造,使竹成為人的審美
對象。
其次,曆代文人賦予竹子極高的人格意義,由於比德作用,竹子的精神逐漸成為文人藝術家追捧的神物。清高俊秀成為竹子的精神指代,也成為文人藝術家寄托思想表達感情的最愜意的工具。文人藝術家借物比興,有的藝術家借竹子比喻人品道德;有的借以喻誌;有的借以寓情;有的借以論世;也有的借寫竹來自我表白或陳述自己的身世。從情緒上說,畫家的喜怒哀樂都可以在畫竹上得以抒發。正是由於竹子的這個特性,曆代文人藝術家把墨竹納入了君子題材,成為中國繪畫中一個長久不衰的題材。
最重要的一點是,畫竹的用筆方法是中國繪畫中文人畫“以書入畫”思想的具體體現,符合文人畫寫意用筆的基本要求。而這種繪畫用筆風格的形成,基本可以概括為宋代。宋代早期,院體風格盛行,但是精工細致風格的院體由於種種原因被文人藝術家排斥。更多的文人認為雙勾竹不能反映藝術家的心境。於是在宋代,最早的一批文人藝術家開始尋求竹子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即墨竹。宋代竹畫的代表人物當數中國美術史上著名的畫竹名家文同。文同,四川人,湖州竹派的創立者。他所畫之墨竹,是較早的以書入畫的體現。以行書草書法之運筆筆勢,酣暢淋漓的書寫墨竹之百態。從文同的代表作之一《墨竹圖》來看,他的畫風雖是以草書行書法為之,但是整體視覺感受還是屬於比較精工細致一類風格,畫中竹莖虯曲,搓牙勁削,但竹葉卻十分榮茂,淩空倚勢,宛若龍飛鳳舞。筆墨則明潔流暢,尤其竹葉以深墨為麵,淡墨為背,層次分明。而整個畫麵枝葉舒展,並由左上方下垂,跋尾上翹,既富有瀟灑逸群之姿,又暗蓄淩雲超撥之誌。相比之下,蘇軾的那幅《古木怪石圖》就顯得粗略奔放。畫中左邊怪石盤旋如雲,怪石左側露出一些碎小叢竹,右邊一株古木傾斜而上,怪石與古木均用清淡、空靈、鬆散之筆勾擦,草草而成,土坡則一筆帶過。整個層麵筆墨不多,卻是“肺肝搓牙生竹石”,似乎能感覺到其內在的生命構造。提到文同畫竹,往往都會與成語“胸有成竹”相聯係起來。胸中早已思考成熟,一揮而就,也就是說畫竹前必先實地觀察,身處竹之中,勤於對竹的寫生,“以形寫神”。 文同雖說是畫竹,卻表達了“意”與“形”的關係,極富哲理性。對當時興起的“文人畫”潮流,無疑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宋代文人繪畫的出現,是整個美術史發展變化的必然。文人繪畫追求的不僅僅是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和獨特個性,更是強調文人所推崇的“意”,簡言之,就是文人繪畫作品中體現出的是文人意趣和文人審美。在宋代院體畫家們踐行精工細致的院體花鳥風格的同時,文人畫家往往強調無一筆院體之風,刻意追求與院體風格不同的視覺效果。這種風格必定是與院體風格相反的強調用筆用墨,強調以書入畫的文人趣味。因此,宋代墨竹成為文人畫家首選的題材。一方麵以墨竹的君子題材比喻文人之清高,另一方麵以墨竹的書法用筆推動文人審美意趣。文同所創之“湖州竹派”完全符合這種時代潮流,逐漸發展成為宋代文人繪畫的主要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