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文化與燕趙文化
文化論壇
作者:張亞南 王天彤
該課題是河北省講師團京畿文化圈與燕趙文化研究,項目號
摘 要:京師文化是燕趙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也是燕趙文化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表現。京畿文化是對“慷慨悲歌”為主要特征的燕趙文化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京師文化;燕趙文化;傳承
作者簡介:
張亞南 燕山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博士。
王天彤,燕山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及中國古代漢語。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2
所謂的燕趙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時間性的雙重限定要素:地域上持指古燕趙腹心地帶即約當今河北、京律地區;時間上持指從先秦到清朝前期。當然,這兩者又都隻具有相對性。燕趙其淵源來於古代冀州,是《尚書·禹貢》所記載的古代九州之一。其地域大體上包括今山西大部和山東西北部在內。《爾雅·釋地》和《周禮·職方》均說“兩河間曰冀州”、“河內曰冀州”。事實證明以黃河、太行、燕山等天然屏障來界定這一地區以及文化是十分有效的,具有一種模糊的準確性。
按德國史學家費裏茨· 格雷布納和奧地利民族學家威廉·施米特的文化圈的理論認為,文化圈是一個分布在一定地理空間內的由若幹文化元素,包括其中的經濟、社會、器物、政治、道德、宗教信仰、民族、風俗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相互聯係地排列在一個地域內,構成其傳統相同或相近、功能相互關聯的有機文化體係。文化圈的分布,不是以簡單的地方行政區劃為標誌的而是以自然生態的、民族經濟生活形態的、社會生活與精神信仰的、穩定的民族曆史沿革的、不穩定的民族遷徙和戰爭及文化移動和融合為標誌的。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的漢民族地域分布和人口數量占有絕對比重,但在邊遠地區則是漢民族與少數民族交叉生活在同一藍天下,形成了民族交融的文化圈。從地理環境和生產方式上看,燕趙文化的南部是一種平原文化、農業文化、旱地農耕文化。在民族上,它是一種以漢民族為主體的文化。而北部則是個漢民族與山戎、鮮卑、契丹、女真、滿族等民族聚合與交融的地區,這種民族的聚合與交融,形成了一個十分獨特的多民族相融合的文化。在燕趙的文化曆史發展過程中,由於曆史因素的作用,又形成了五大文化圈。即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京師文化圈,冀南邯鄲為核心的趙文化圈、以冀中保定為核心的燕文化圈、以冀北張家口為核心的漢蒙文化圈(或稱洋河文化圈)和以冀東唐山為核心的漢滿文化圈(或稱灤河文化圈)。這些文化圈的實際範圍通常與臨界的省市相勾連。這五大文化圈都是燕趙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而這五大文化圈最終的形成並且成熟是在我國的清代。特別是元明清三代北京成為全國的都城,對於燕趙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特別是在在明清時期,國內市場網絡進一步完善,燕趙區域內部經濟聯係日益密切,北京、保定、天津鼎足而立,成為區域內三大中心城市,起著互補和互動的作用。以保定為中心的地區為北京提供經濟作物和服務業勞動力,天津則成為海運糧食和其他物資到北京的重要港口。是燕趙文化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新的發展。具有幾千年的曆史傳統。燕趙文化自古就有慷慨悲涼的特質,但是隨著時代發展,特別是北京上升為一國之都之後,在原來的燕趙文化的基礎之上又增加了新的文化元素。
一、發達的教育
為培養封建官吏,用儒家思想統治人民,元明清三代的京師擁有全國的最高學府——國子監,京師的學校教育的發達帶動了整個京畿地區文化的發展。例如順天府首先涉獵官學的設立,並積極推動周邊府學的發展。“止於清末科舉廢除之前,全省共設官學152處,計有府學11處,直隸州學6處,散州學l 6處,縣學ll 6處,鄉學3處”。[1]這樣就形成了以國子監為首腦,以府學為綱,以各個地方的縣學為基礎的多層學校體現,這就燕趙地區人才起了重大作用。
除了官學以外,元明清還相當注意興建學校,出現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以保定蓮他書院為代表的教學機構——書院。不僅數量多,而且分布廣泛。現依據白新良《中國古代書院發展史記》明代京畿書院的多達83家,數量在北方居第三位(河南第一、山東第二)。在燕趙大地上形成了官學、私學齊頭並進的局麵。科舉考試有兩重性,它既將士子引向仕途,使之成為各類官吏,同時也將其中的精英帶入文學或學術的殿堂。這對京畿文化和燕趙文化的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這一時期,直隸還湧現出一批頗有影響的文化代表人物,如以曹雪芹、紀昀為代表的文學家,以顏元、李塨為代表的哲學家,以崔述為代表的經學家,以王清任為代表的醫學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