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白鷺古村落的空間環境與發展保護
文化論壇
作者:肖貞
摘 要:隨著我國現代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不斷加速,白鷺古村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古村落自然環境破壞嚴重,古建築群落的自然與人為損毀缺乏修繕,以及人們對曆史文脈的認識不夠而導致的拆舊建新行為使古村落格局嚴重變樣等等。近年來,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已經逐漸意識到要保護古村落並發展白鷺村旅遊業的重要性。
關鍵詞:白鷺古村;空間環境;綠色開發;生態建設
作者簡介:肖貞(1981.1-),男,贛南師範學院美術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民俗與藝術設計研究方向。
[中圖分類號]:G26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白鷺村位於贛南中部地區贛縣的北部,整個村莊從遠處看呈現半月形。在村裏那片6萬平方米的古建築中,我們可以看到百年以上的客家民居還有上百棟,那些古色古香的青磚黑瓦建築群落,大多為明清時期所建。走進白鷺古村,我們可以看到村落依山傍水, 背靠龍崗、玉屏兩山,前臨鷺溪河。故而白鷺自古成為一處靈山秀水的極佳之地。
沉浸在白鷺古村中,道路兩旁是青山擁抱、季風撫慰的客家古屋。古屋老朽而不眠的眼睛張狂看著行走在古村的遊人。我們的目光與一雙雙白鷺人好客的目光相接時的美妙瞬間,總能真實感到“親切”這個詞語似乎有了一個有生命的載體,那就像寒冬的陽光般簇擁在我們的周身。現在我們很多遊客遊玩之後,無不對白鷺古村落大加讚歎。現在白鷺古村落中依然可見古色古香的青磚黑瓦建築群落和依山而建的祠堂和民居
一、白鷺古村落的空間布局
白鷺古村落的選址,顯然是依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而作。古村依山傍水,沿著鷺溪呈月牙形分布,南北走向,長約1公裏,寬經、約500米。地勢北高南低,北麵是樹木鬱蔥的後龍山,南麵為開闊的農田及龍崗山。疊嶂綿延形成弧狀拱衛著古村莊。五條山腳伸至村後,古稱其為“五龍山形”。村前鷺溪水九曲環,下遊河畔有二座山嶺,一稱:“獅蹲”,一謂:“象躍”,把住水口,留住來龍,是一處靈山秀水風水極佳之地。白鷺村有許多美麗的神化和傳說,大多與山水分不開。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如此山環水抱,峰回路轉之境,實為獨山居住者創造了一種清靜、幽默、得天獨厚的環境,這也是典型的生態型人居環境。
從白鷺古村落空間布局看,在視覺上就形成了三條特色空間輪廓:一是依托鷺溪構成的水輪廓;二是依托後龍山和龍崗山連綿群山構成的山輪廓;三是以曆史街巷和文物古跡構成的村輪廓。
二、發展規劃
當今社會是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很多人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從來就沒有去顧慮其他的東西,我國各地區、各城市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築風貌很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銷聲匿跡”了。作為我們贛南有名的白鷺古村落也難逃這一劫,同樣遭到我們人類的破壞。當我走進白鷺村之後,看到卻是別樣的景象。我們現在隻有好好地珍惜現在擁有的美好,那也就要對白鷺古村落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進而推動白鷺村的發展,以便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如何更好地規劃好白鷺村,才能更好地促進白鷺村的發展是值得我們認真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