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茅台
群山環抱的茅台是個出酒的地方,釀酒業有兩千多年悠久的曆史。成義燒房是茅台曆史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家酒坊。
茅台地處黔北大婁山脈西端的赤水河幹,這裏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在遠古的時候,就生存著一群古老的被稱據有“觀音洞文化”的貴州土著居民的先祖——濮人(今仡佬族的祖先)。
濮人是貴州這片土地上的原生民族,早在距今約一百萬年前的舊石期早期,這一帶便有人類先祖的蹤跡。那些原始的濮人遠祖,在崇山峻嶺間打製石器、生息繁衍。雖窮鄉僻壤,但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記?西南夷列傳》載:濮係民族“最大”的3個方國,僅夜郎在貴州境內。《僚的研究與我國西南民族若幹曆史問題》一文中說:“所謂夜郎國種人,實係原始據有雲貴高原和湘西立陵地的濮係民族——由濮人到僚人直至現在的仡佬無疑。”“仡佬”二字雖始見於宋代朱輔的《溪蠻叢笑》,而隋、唐以至宋代著述中的“仡僚”、“偈僚”、“葛僚”、“佶僚”等,都是“仡佬”的諧音異寫。 “僚”作為部落稱謂當讀作“佬”。“仡僚”這一稱謂最早見於隋代黃閔的《武陵記》。魏晉以後由濮逐漸形成的“僚”,隋唐時又逐漸形成為“仡佬族”。 “蠻夷仡佬,開荒群草”反映了仡佬先民——濮人是這片土地原生民族的謠諺。
茅台鎮最初的地方名叫馬桑灣。取這個名字是因為赤水河邊的茅台一帶到處都是馬桑樹。後來又因為世居此地的濮人部落在此地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又取名四方井。因為茅台周圍的崇山峻嶺之中,土層較薄,耕作條件差,人口少,莊稼不多,遍地都是茅草,後人又將村子的名字叫了茅草村,亦稱茅村。漸漸地,生齒日繁,村莊變大了,生存需要稼穡,刀耕火種使茅草地也不斷地向外退縮,隻剩下村中的一座土台上,原生的茅草還在那裏優雅的搖曳著。那座高台上的茅草對那些早期的濮人來講,代表著土地,代表著對天地的信念,代表著先祖。所以,人們就開始在那座高台上進行祭祖。
濮人很注重祭祀先祖,為了追思先祖開疆之聖德,後來的濮人便在茅草台這塊原始的標誌上進行祭祀大典。大約到了宋代的時候,人們便以祭祖的茅草台取了村子的名字——茅台。茅台因之而得名的那座土台上遍生茅草,並非僅是自然生長的草。按仡佬族的風俗,除夕之夜是要祭祖的,濮人還要在糍粑上插上幾片茅草,表示這個地方是自己的祖先開辟的。
赤水河畔群山環峙,形勢險要,是川黔水陸交通的咽喉要地。平均海拔880米,年平均氣溫16.3℃,年日照時數1400小時,無霜期311天,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赤水河流經區域均為紅砂土壤,土壤含鈣豐富,喜水喜鈣的野生構樹漫山遍野。
因為這個地方水質清澈、甘咧無汙染,水中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加之茅台鎮方圓五公裏範圍內,夏天高溫、高濕酷熱,冬天溫暖如春,獨特的氣候環境適宜各種微生物種群的生長繁殖和集結。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合釀酒。勤勞勇敢的濮人在延續人類文明的腳步中,很早就知道了充分的利用這些自然資源,開始了美酒的釀造。漫山遍野的構樹果實聚花果被夜郎國人釀造出了果酒。據《史記》記載:在漢朝的時候,貴州西北部,赤水河中遊,大婁山脈西段北側的仁懷就生產著一種“枸醬酒”,枸醬酒是由構樹果實聚花果釀造而成。這便是原始的茅台酒。東漢人劉德在注《漢書》時稱:“枸樹如桑,其椹長二三寸(雄花蕊),味酢。取其實(雌株聚花果)以為醬,美。蜀人以為珍味。” 《詩經?小雅》中稱“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古代北方稱構樹楮,南方稱為枸。如今許多地區還稱構樹聚花果為楮桃、枸桃。至於“醬”,則是因為楮桃漿汁中果膠、果糖、鞣酸很多,古人釀造果酒沒有下膠、精濾的過程,因此,酒體濃厚不清,故稱為“枸醬”。
古代的夜郎國崇山峻嶺,交通極為不便,通行主要靠的是水道,夜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主要依附於珠江流域的南越國(南越國是秦朝行將消亡時,由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吞並桂林郡和象郡後於約前204年成立,於公元前111年為漢武帝所滅,傳五世,曆93年。都城位於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領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其主要經濟文化交流屬於珠江流域經濟圈。
古夜郎和外界的聯係太不方便,加之枸醬釀造技術僅為少數人掌握,因此,枸醬的產量很小,僅僅隻供當時的部落王族享用。當然,也有極少數的一部分枸醬酒流入到南越國和巴蜀。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漢武帝劉徹派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廣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品嚐到了枸醬酒。
嚐到了如此美妙的瓊漿玉液,唐蒙飲後非常高興。為了取悅皇帝,唐蒙繞道鰼部(今貴州遵義的習水縣,它是根據秦漢時期的鰼水部命名的,1959年文字改革時改鰼為習),專門到那裏取了枸醬酒,回京獻給了漢武帝。
漢武帝飲枸醬酒之後,覺得甘美異常,讚其“甘美”,故有“唐蒙飲枸醬而使西域”之說。從此,枸醬酒便開始聞名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