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 緣
1950下半年,貴州全境解放後,中共中央來電,要求貴州省委省政府、仁懷縣委縣政府要正確執行黨的工商業政策,保護好茅台酒廠的生產設備,繼續進行茅台酒的生產。並對私營燒房采取扶持的政策,貸款2400元,供應小麥3000公斤幫助恢複生產,但由於各種條件太差,生產仍無明顯好轉。在這種情況下,人民解放軍首先接管了華家的成義燒房。
帶隊接管成義燒房的是解放軍某部副營長張興忠(1921—2003.山東省東阿縣大劉張人,1947年,在山東聊城地區參軍入伍,先後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參加了徐州會戰和百萬雄師過長江等重大戰役。1950年7月,他隨部隊到達貴州省遵義地區仁懷縣,參加了當地剿匪戰鬥。1950年下半年,奉上級命令帶領12人去接管茅台酒廠三家廠家,成為茅台酒廠的第一任廠長。1974年5月,在遵義市委和仁懷縣委的安排下,從貴州省仁懷縣回到了老家山東省東阿縣安度晚年。回到老家後,依然關心茅台酒的發展和生產。並和茅台酒廠的師傅一起對國營東阿酒廠進行技術指導,釀造出了山東的茅台---“阿矛酒”,後改為“東阿王”品牌。)。張興忠在部隊有兩個大名聲:一是槍法特別好,是全團的神槍手;二是酒量特別大,年輕時曾在聊城民王屯一個小店裏兩個人喝了11斤白酒。也許是張興忠的一生與酒有緣,剛打完仗便接管了成義燒房,開始組建茅台酒廠。
當時的私人釀酒燒房,設備十分簡陋、規模極小。解放前的1947年,整個茅台所有酒坊的年總產量最高為60噸,1949年,由於時局驟變,茅酒年產量下降到20噸。1950年,人民政府對私營燒房采取扶持的政策,貸款2400元,供應小麥3000公斤幫助恢複生產,但由於各種條件太差,生產仍無明顯好轉。
張興忠接管了華茅的燒房之後,為了盡快恢複生產,他首先拜訪了老酒師,向老酒師討教。然後和酒坊的工人們促膝談心,帶著解放軍戰士參加勞動,和工人們打成一片。
恢複生產的任務很艱巨,張興忠親自率領十二名戰士和酒坊僅有的幾十名工人一起清理場地,一起修複設備。這個時候,為了幫助茅台酒廠很快恢複生產,國家又劃撥給茅台酒廠43000元資金,用於購置必需的生產設備和原料,使茅台酒廠在較短的時間內恢複了生產。
為了使酒坊能盡快提高產量,張興忠從老酒師和工人中了解到了那些跑回家的工人的住處,親自走訪打聽,找到了那些酒坊工人的下落,然後一個一個登門拜訪,把他們請回了酒廠。在張興忠的努力下,成義燒房的其他15名員工全部被請回了廠裏。全廠職工人數達到了49人,酒窖41個,甑子5個,石磨11盤。
1951年的端午節,成義燒房開始了正常生產。
由於調動了職工的生產積極性,發揮了僅有設備的能力,1952年即生產出茅台酒75噸,產值6萬元,盈利0.8萬元。建廠恢複生產的第一年,就超過了過去三家燒房總產的曆史最高水平。
為了解除工人們的後顧之憂,張興忠組織戰士們很快安頓好了工人們的食宿,讓他們安心生產。
運氣來了一切好事都來了。這一年,張支雲可以說是好運連連。
茅台的解放,使張支雲這個苦出身的窮小子真正翻身做了主人。也就是這一年,茅台一校來了一批學生,其中有一位來自四川古藺的名叫黃秀的女生和張支雲認識了。可能是血緣感應,他們初次見麵就有一種說不出的親近感覺。在聊天的時候,相互問了身世和家庭情況之後,沒有想到他們竟然是親戚!
黃秀是張支雲的姨表姐。張支雲的媽媽有姊妹三個,大姨媽和三姨媽都出嫁到四川的古藺。戰亂期間他們年齡還小,加之山路崎嶇、路途較遠,親戚之間很少來往。因此他們相互之間雖說相互知道但卻都不認識。父母雙亡之後,張支雲離家出走,表姐弟之間就再沒有見過麵。沒想到二十多年後竟然能在茅台相見、相認,這真讓兩姐弟大喜過望!
從此,兩姐弟經常來往。
親情是飄飄灑灑的春雨,親情是寫在臉上的笑容,血緣的親情像一股涓涓的細流,給張支雲孤獨的心田帶來甜甜的滋潤。
因為張支雲是酒廠大酒師鄭應才的幹兒子、嫡傳徒弟,又因為年輕的張支雲已經成為茅台酒廠受人敬仰的酒師。三是因為他勤奮,能吃苦,人緣又好,所以,鎮上經常有人來給他保媒。
開始的時候,張支雲覺得自己沒有家,手頭也沒有錢,本身的條件又不好,總想等條件好一點再談婚,所以就一直推辭。當然,也有人不死心,就找到了張支雲的寶爺鄭應才,要給張支雲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