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1 / 3)

大躍進

茅台酒過去一直是在國內銷售,從1953年開始向香港、澳門出口,出口量由最初的幾噸,逐漸增至1957年的50噸,由於質量上乘,受到國際市場的好評和歡迎,但在市場很不規範的國際市場上,茅台酒被一些唯利是圖的不法外商所侵害。1956年茅台酒廠為了有效地打擊國外一些商人仿製假冒茅台酒的不法行為,先後在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區和國家辦理了商標注冊手續,保護茅台酒的合法權利和國際聲譽,使茅台酒出口貿易得以正常進行。

1958年,黨中央根據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盡快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狀況的普遍願望,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全會結束以後,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精心組織和廣泛發動下,轟轟烈烈的大躍進運動迅速席卷全國。遵義地區召開了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農業生產實現大躍進,工業生產也要在大躍進總路線的指引下創造條件實現大躍進的口號。

在這個特殊的曆史時期,茅台酒廠走馬換將,鄭光先出任了茅台酒廠的黨委書記、廠長。

鄭光先出生於黔北門戶桐梓縣花秋木堰林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受苦受難。遵義解放以後,他就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新生政權的建設上。積極參加土地改革和糧食工作隊工作。並在組織的安排下,到貴陽銀行幹部學校進行深造,畢業後被分派到仁懷縣工作,先後擔任銀行行長、供銷社主任和商業局長。

鄭光先上任伊始,首先對全廠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了解,並根據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開始加強茅台酒廠的企業管理。首先製定了1858年的工作任務: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的建設;抓好勞動競賽,在勞動競賽中,要求把增產節約放在首位;關心職工生活,解決職工困難,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

為了實現茅台酒生產的大躍進,茅台酒廠按照省輕工廳的安排,發動全廠幹部職工辦好“衛星廠”,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勞動競賽。競賽中,他們把勞動競賽和技術革新緊密結合,不斷提高全廠職工技術革新的信心和勇氣。並從上甄對手競賽入手,開展各種形式的標兵賽、能手賽,掀起了一個拔白旗、插紅旗的運動。

勞動競賽中,根據茅台酒生產手工操作量大,生產、工作效率低的特點,廠工會提出“不信迷信新科學”、“打破教條主義的框框,向舊思想挑戰的。”的口號,各車間工會迅速在本車間掀起了技術革新的高潮。張支雲、鄭銀安、鄭義興等酒師們帶領車間的工友們在車間進行了一係列技術革新,通過幾個月的努力,發明了平板下窖機、拌曲機、收糟機刁杆上甄、吊車梭槽等,經過試驗之後投入了生產。下窖、起窖、拌曲、收糟等重體力活也都普遍使用了機械化,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力。

為了在全廠勞動競賽中奪得紅旗,張支雲以車間工會的名義,對全車間的對口賽進行了發動和安排,帶領工人掀起了學趕勞動競賽標兵的高潮,全車間上甄技術普遍提高。

勞動競賽的過程中,張支雲嚴格把關,堅決按照《十四項操作要點》的管理製度進行工作,這場勞動競賽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出酒率提高了15%以上,每甄平均增產5斤酒,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

勞動競賽結束後,廠黨委和廠工會召開了表彰大會,對獲得流動紅旗的動力車間、包裝車間、機電車間和一車間進行了表彰。張支雲一車間的工會工作,受到了大會表彰。

酒廠生產的特殊性,使鄭光先對張支雲這些從舊社會過來的非黨技術權威非常關注,因為這些人是釀酒企業的靈魂,是茅台酒質量的保證。在開展勞動競賽的過程中,鄭光先經常到工人和技術人員中了解這些技術權威的思想情況、工作表現和生活情況等。

在摸清思想情況、工作情況之後,繼而開始了解酒師們的技術實力,對所有的酒師分別進行了一次技術方麵的測試。

鄭光先雖說還是個外行,但他對酒師的測試卻是非常巧妙的。一次,他從酒庫中分別取了一些內銷、外銷和出口的三種酒,分別裝在三個瓶子裏,放在自己的辦公室備用。

鄭光先做好準備工作以後便向一車間走去,車間裏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地幹活,張支雲在那裏指導工人上甄。鄭光先走到張支雲跟前,笑了笑說道:“張師傅,我從別的廠拿來一點樣品,請你幫我品品,看看人家的產品好不好。”

張支雲給各班的班長、酒師安排了手頭的工作後便隨鄭廠長去了他的辦公室。

進門以後,鄭廠長指著桌子上放的三杯酒說道:“就是這三杯酒樣品,您嚐嚐。”說著端起了第一杯酒遞到張支雲手中,張支雲慢慢地呡了一下,認真地品了一下,然後從酒杯裏往手心裏到了一點,兩手來回搓了搓,放到鼻子前聞了聞,說道:“您這酒是從哪裏搞來的?這酒是咱們廠的外銷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