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眾望(1 / 2)

不負眾望

作為國家最高領導高度重視的重要科研項目之一,“茅台酒易地試驗”時時刻刻牽動著中央的心。緣於此,茅台酒易地試驗被稱為中國酒業的“壹號工程”。因為它不僅僅是為了釀出美酒,更重要的是為了釀造一個能夠讓更多人品嚐到“茅台”好酒。1981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方毅到實驗基地視察,他詳細調研了實驗過程之後指示:茅台酒易地生產大有希望,研究工作要繼續下去,爭取到1985年鑒定。

新的一個周期開始了,為了落實方毅副總理的指示,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張支雲決定親自帶隊去茅台製曲。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民間慶祝活動很隆重。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但是,端午節那天,張支雲放棄了節日的所有活動,他沒有在家裏過節,親自去了茅台,指導工人製曲。

整個製曲過程他都嚴格把關,每一個環節都非常細致。當年所需的酒曲全部在茅台製作出來。

重陽節一到,清蒸下沙的時候到了,張支雲以從來沒有過的認真勁投入到新的一輪試驗中。經潤糧→配料→上甑蒸糧→下甑潑水→攤涼→灑酒尾→撒曲→堆積→下窖→封窖發酵→開窖取醅。繼而混蒸糙沙――采用總投料量的另一半,經潤糧→配料(加入一次清蒸下沙後的醅料)→上甑蒸糧蒸酒(這次蒸出的酒不作正品,潑回酒窖重新發酵)→下甑潑水→攤涼→灑酒尾→撒曲→堆積→下窖→封窖發酵→開窖取醅。混蒸糙沙上甑蒸酒後第一次取酒,清蒸下沙一次,混蒸糙沙一次,混蒸糙沙後的醅料→上甑蒸酒為第三次蒸煮,第三次蒸煮後的醅料為熟糟,熟糟經攤涼→撒曲→堆積→下窖→封窖發酵→開窖取醅→上甑蒸酒六個輪次循環過程中有六次蒸煮、六次封窖發酵,共九次蒸煮。

每一次取酒的時候,張支雲都要細細品嚐。純正的味道芳香濃鬱、醬香突出,柔和綿甜、回味悠長,聞之沁人心脾,入口蕩氣回腸,飲後餘香綿綿。滿意的結果讓張支雲的臉上一直掛著笑容。七個輪次取的酒,窖底香型、醬香型和醇甜型都是茅香型的特殊風格。張支雲心裏甜甜的,他覺得自己的心血沒有白費!

成品酒勾兌的時候,張支雲要求更加嚴格,庫裏的每一壇酒他都要親自進行品嚐,找出不同樣的比例進行組合。組合以後進行大盤大勾,然後入庫封存。

在張支雲和釀酒師傅們嚴謹的試驗過程中,試驗廠還與四川大學生物係、國家科委廣州測試中心,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等具有權威性的科研單位或高等院校進行了緊密的合作。這些權威單位對茅台酒的釀造勾兌工藝和發酵原理及其環境條件等問題,從微生物種類及其動態和生態學特點的角度,都進行了較為係統的調查研究。

9個周期、63輪試驗,3000多次分析,試製酒終於成功了!

張支雲和實驗廠的全體職工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等待著國家科委的鑒定。

1985年10月20日,貴州省科委根據國家科委綜合局10月4日批準組織鑒定的函件及10月15日的電話通知,開始組織對“貴州茅台酒易地生產試驗(中試)”進行鑒定。

參加這一次“貴州茅台酒易地生產試驗(中試)”鑒定的成員有: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化學學部委員嚴東生(函評),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方心芳(函評),輕工業部食品局工程師、全國白酒界的泰鬥、全國評酒委員考評組負責人周恒剛,全國評酒委員考評組成員曹述舜,著名釀造專家熊子書,時為貴州茅台酒廠工程師、全國評酒委員、現任茅台集團董事長、總工程師的季克良,以及現任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協會副會長沈怡方,全國評酒委員劉洪晃,現任貴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賈翹彥等28位領導、專家。

這次鑒定有兩個基本的鑒定內容:一是委托國內權威機構用儀器設備進行定量分析,得出“理化指標、衛生指標……均達到合同書要求”的結論;二是由周恒剛老先生領銜、成員包括5位全國評酒委員、3位省評酒委員和中國白酒界泰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教授熊子書先生等進行感官定性評定,對試製酒進行了嚴格的品評鑒定。

鑒定期間,鑒定委員會還將試製酒與市售茅台酒做了大量的科學對比。采用色譜——質譜聯用方法,檢出了200外峰,鑒定了74個化合物,采用中子活化分析出15個微量元素,測定了製曲製酒過程的微生物動向,對12種常見菌、10種常見酵母進行鑒定和部分生理實驗及小型試驗,證明兩種酒的香味成分種類和微量元素種類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