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婦私發“紅頭文件”維權(1 / 2)

農婦私發“紅頭文件”維權

許多人苦苦上訪數年,也不一定能盼來上級組織的一紙文件。在河南鄧州,46歲的農婦張海新似乎找到了一條“捷徑”——自己製造“組織”的文件和公函。因涉嫌偽造國家機關公文罪,2013年11月,張海新、馬香蘭、王良雙等三個農民被鄧州市公安局刑拘。目前,鄧州市檢察院已提起公訴。

一個農婦以市政府乃至“中央”名義發文,看似荒謬甚至逾越法律底線,實則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紅頭文件”比法律管用?而農民依靠自己的“組織”維權,蘊含著他們對“組織”的樸素而理想的期待,也拷問“現政府”的作為與公信力。

“上邊有人”

穿過鄧州市政府門口的古城廣場,拐進一條小胡同,張海新的家就到了。2007年起,她從鄉下搬到這裏租住。二三十平米的平房被隔成兩間,外頭是客廳,角落堆滿了雜物,中間擺放著一張褐色的辦公桌和黃色老式辦公椅。這是張海新“組織”的“辦公室”。

因為和本村村委會的土地糾紛,2013年1月,鄧州市汲灘鎮廖寨村村民廖春洲在鄰居馬香蘭的引薦下第一次摸到了這裏。馬香蘭是這個“組織”的核心成員。廖春洲懷著滿滿的期待。鄰居告訴他,張海新是中央某調查組的秘密調查員,“上頭有人,能辦事”。但廖見到真人的第一麵,失望感立刻浮了上來。“她身材微胖,皮膚黝黑,1米6的個頭,一看就是個農村婦女。”

不過,經過一番談話,廖春洲的疑慮又很快消除,“她說話不緊不慢,還懂有關土地的政策”;當張海新穩穩地在那張辦公桌前落座,在“文件”上蓋章、簽字,那種“領導的派頭”讓他瞬間覺得,“找對人了”。廖春洲看到的那個圓章,直徑如水杯底大小,章柄上鍍金,名稱響當當——“中華人民共和國蔣集體經濟組織”(刻印章的人疑似漏掉了“莊”字)。

據廖春洲回憶,張海新告訴他,她是中央某調查小組的秘密調查員,這個章子已經在北京備案。

張海新跟自己的女兒也這麼說。18歲的吳甜(化名)告訴記者,2012年10月的某一天,張海新不知從哪拿回這枚公章,帶著炫耀的語氣說,“這是上麵人給的,備過案”。吳甜發現,從那時候開始,母親“整個人都變了”。

這位農婦開始深陷繁忙的“公務”中:白天接見訪民,晚上寫材料。經過口耳相傳,許多鄧州訪民開始慕名而來。在曾經求助的訪民印象中,這個“組織”盡管簡陋,但流程跟政府機關差不多一樣“正規”,而又十分親民。

鄧州市高集鄉李崗村孔營組村民馬春理回憶,2013年7月15日,他拿到了張海新寫的上訪材料,上麵還蓋了章子。檢察院的工作人員看了之後很客氣地收下了材料,讓他相信,張海新真的“上邊有人”。

辦理此案的檢察官說,張海新所謂的“上級”其實是某境外媒體,而“備案”則是該媒體網頁上的某些項目。“她認為對方給她回複了,就算備案合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