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不敢惹新加坡背後
即使翻遍西方主流媒體,恐怕也找不出幾篇批評新加坡的文章。新加坡真的好到沒有缺陷了?西方媒體那麼擅長質疑政府,怎麼會放過這樣一個國家?
其實,媒體對於新加坡的批評,非不想也,乃不敢也。之所以不敢,是因為李光耀從他執政起,就開始了和媒體孜孜不倦的鬥爭。而劍橋大學畢業,在英國拿到律師執照的他,從來不靠嘴巴鬥爭,而是在法庭上、禁令中,讓媒體付出慘痛代價。
馴服來自西方的主流媒體,顯示出了李光耀的過人之處。
律師出身的李光耀,在1986年決定,對涉及新加坡內政的外國報刊,執行限製銷量或發行量的法令。這裏麵有著一個劍橋一等畢業生的精明:首先,這些報紙沒有被封禁,而是減少了銷量,其次,你做涉及新加坡政治的報道也沒關係,隻要你願意原文照登我的答複信,那還是好同誌,隻是,你敢登嗎?
第一個撞槍口的是著名的《時代》周刊。在報道了一名反對黨議員的新聞後,李光耀的新聞秘書去信更正報道中不符事實之處,當然啦,人家沒登。然後《時代》的銷量被從18000本一路砍到2000本。8個月後,答複信原文照登。
不到黃河不死心的是《華爾街日報》亞洲版。犯的事就按下不表,總之呢,新加坡政府1987年把它的銷量從5000份減到了400份。
最為精彩的則是李光耀大戰《泰晤士報》。那是1990年,該報一位記者發文指責李光耀本人,說他治國不當,“瘋狂地決意阻止任何人在他的王國裏違抗他”。李光耀寫信給這位叫萊文的記者,邀請他在倫敦來場“現場直播的電視辯論”。
對方第一波認慫的理由是,沒有電視台會感興趣。李光耀於是聯係了BBC的主席,答應騰出半小時給這場辯論。對方第二波認慫的理由是,你在報紙上被罵的就應該通過《泰晤士報》作出回應,不能換媒介啊。於是李光耀立即去信表示,你不能跟我當麵對質真遺憾啊,《泰晤士報》沒登。於是李光耀在《獨立報》買下半個版的廣告位,把這封信登了出來,並在BBC接受采訪說,“在我的國家,提出指責的人如果不肯麵對他所抨擊的對象,就什麼都不必說了。”
那個記者就真的再也沒寫過任何關於李光耀或者新加坡的文章呢!(據新華社4.23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