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革”期間的“人代會”(1 / 1)

“文革”期間的“人代會”

中國“人代會”,從1954年開始,60周年了。“文革”後,民主黨派被勒令停止活動,因此政協就不存在了,但人代會還得開。第三屆人大是1965年開的,第四屆該是1970年。但那年中共在廬山開會,出了廬山事件。這樣人大又拖了好幾年,1975年,四屆人大終於召開了。第四屆人大的召開過程,可以說在整個世界曆史上都是少有的。

四屆人大代表怎麼來的?不是選舉的。都是上麵安排的。我的老師譚其驤教授被任命為全國人大代表,之前他是第三屆人大代表。第三屆人大代表裏麵,有不少被打倒了,比如複旦大學老校長蘇步青、後來做了副委員長的曆史係的周穀城,都被取消了資格,譚其驤作為接受改造的知識分子,繼續當人大代表。

我的老師譚其驤的日記裏寫道,突然之間通知他們到上海錦江飯店開會,到了之後告訴他們,不能回家了,也不能再用電話聯係外界。然後就辦學習班,告訴他們這就是四屆人大的預備會議。學習班裏進行大批判,繼續檢討自己的錯誤,鼓吹“文革”的好。開了幾天會,突然宣布,當天晚上進北京。晚飯後,悄悄上了車,乘專列去了北京,早上天沒亮,就住進了京西賓館,規定大家不許通電話,不許上街,要拉上窗簾,一切都是高度保密。開會是從京西賓館步行到馬路對麵的地鐵站,坐到前門,從一條地道走到人民大會堂。我們看到的報道是周總理作了政府工作報告,但其實他隻念了開頭和最後一段,因為當時他身患重病。閉幕的時候,也是晚上開完會,回到京西賓館,還叫他去吃宵夜。結束會議後的第二天,才公布四屆人大已勝利閉幕。

會議結束後,代表們在北京看了戲,同時把東安市場——“文革”期間改名為東風市場,關起門來招待人大代表,讓他們買東西。那時很多東西外麵買不到,這裏麵倒是有的。有的人買了熱水瓶,有的買了毛線,譚其驤老師買了兩部舊的小說。

1977年,我32歲,當時在上海當中學教師,也當選為上海市人大代表了。我曾在區裏的會上發過言,給區委書記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當時人大代表中已經有一個年紀大一點的女小學教師了,那麼中學教師就想找個年輕一點的男的,我就當選了。我當了5年,直到1982年改選。

第一次開會,我記得那些工農代表在發言時常說:你看我們開人代會吃得這麼好,黨對我們那麼照顧……那裏幾乎每天晚上都看戲,或者電影。那時很多東西外麵是吃不到的,代表們開會時則可以天天吃肉。還有小賣部,能買到大白兔奶糖、香煙、郵票、內部發行的書等等。我當人大代表的後兩年,開始要寫提案了。我提了一個要求電影院恢複學生專場電影的提案,這個提案很快被采納了,當時的《光明日報》還報道了我這個提案,作為被采納的例子。(摘自《金融時報》葛劍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