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通宵書店”:開放於午夜的“玫瑰”(1 / 1)

“通宵書店”:開放於午夜的“玫瑰”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經過半月試運營後,北京三聯韜奮書店於當天正式開始24小時不打烊。“世界讀書日”前一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給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全體員工回信,讚賞該書店推出的“深夜書房”“很有創意”,希望把24小時不打烊書店打造成為城市的精神地標。

好評如潮,客流激增。“24小時不打烊”經營模式能否引領實體書店走出市場困境,對於這一問題,多數業內人士都有著自己的觀點。

三聯書店24小時營業引關注

“30年的改革發展之後,我國經濟和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大的飛躍,但另一方麵,精神文化領域發展嚴重滯後,離文化強國還有很大的距離。搞24小時不打烊,我們就是想推動全民閱讀的踐行,盡到文化企業的社會責任。”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張作珍向記者表示。

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則坦言,搞24小時不打烊,壓力也很大。“當初設想每天夜間(晚上9點到次日9點)營業額能達到5000元到1萬元之間。試運營期間,我們要求工作人員每天細致地觀察各個時段的人流情況”。結果遠超預料。三聯書店的夜場開放之後,銷售數據連續攀升,第一晚14000多元,第二晚增加到25000元,第三晚衝到了32000元,第四晚更是突破了35000元。

4月22日晚上11點多,在三聯韜奮書店內,記者隨機采訪了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他一口氣買了200餘元文史哲類書籍。“我喜歡文史哲,這兒的書比較全,挺對我的胃口。我不喜歡看電子書,電子書看完就完了,沒有什麼成就感,而且我喜歡在書上寫下自己的感想。”

來捧場的還有編劇史航。三聯24小時營業的第一個晚上,他就打車過來。胖胖的他那天穿了件白雪公主的T恤,一口氣買了9本書。在昏黃的路燈下,他一本一本拍照發到微博上:“希望以後明星約會多來通宵書店,這樣被狗仔拍到也都有麵子,還可以互贈自己喜歡的新書,總勝過從旅館出來被拍到。”

據了解,三聯韜奮並非內地首家“24小時書店”。早在2012年,上海大眾書局福州路店就開啟了“24小時”營業模式,營業已超過兩年。記者還了解到,自從去年11月份,北京精典博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也開始籌備“24小時博書屋”。“在一線大城市,人們對於文化夜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大。比如在北京,對愛書人來說,9點之後往往感覺無處可去。”該公司董事長陳黎明對記者表示。如今,通宵書店的出現將緩解這一狀況。

實體書店步履維艱

三聯韜奮夜場爆紅的背後是傳統書店尤其是民營書店的步履維艱。

實際上,每年都有一大批實體書店被迫關門,以合肥市為例,實體書店的數量從2009年起開始步入“下坡路”,“當時合肥還有568家書店,2010年就隻有516家,少了52家。”合肥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相關負責人說。2012年,合肥將巢湖市、廬江縣的書店算到一起,一共有1202家,但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年審中,就隻剩下1066家。“這些關門的實體書店幾乎清一色是民營書店。”

“現在投資書店的確需要很大的勇氣,書店的盈利模式的確很難找。但投資書店是一件改變很多讀者一生的公益事業,我們呼籲更多的有文化擔當的有錢人來投資書店。”張作珍表示。(摘自《老年文彙報》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