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故宮貓“保安”傳奇(1 / 1)

故宮貓“保安”傳奇

在故宮裏有一支特殊的保安隊伍,它們不是人類,而是貓。這些貓保安有編製,有福利,還有退休待遇,聽起來實在匪夷所思又令人羨慕。

2000年前後,故宮文物醫生張賢清向故宮管理部門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為解決困擾故宮多年的鼠患和黃鼠狼損毀文物的問題,引進一批貓,訓練貓成為保安,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控製、利用它們,還可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院長單霽翔的大力支持。

2001年的一天,在故宮遊蕩的一些野貓掉進了人們給它們精心設計的陷阱。它們品嚐了香噴噴的火腿和午餐魚後,就被人類關了起來。被裝在籠子中的貓們用力地衝撞著鐵籠子,淒慘地悲鳴著,它們不知命運會如何,會不會像那無數慘死的祖先一樣,被虐殺致死?

貓被送進了醫院,還注射了針劑。隨後,它們又被送回故宮,人們又開始好吃好喝地對待它們。

這些貓還不知道,打完針後,它們都有了編號和大名,比如有一隻公貓被命名為“保泰”,一隻母貓被命名為“平安”,這是故宮院長單霽翔專門為它們取的名字,他的用意是:貓們要成為保安,它們也要參與保護故宮平安康泰的工作。

其實貓們不僅被打了疫苗,母貓們還被安排做計劃生育。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幾何數量級增長對小動物本身來說,也意味著食物的減少可能導致爭鬥。並且,母貓多次懷孕生產也會加大子宮患病的概率。那些結紮過的貓耳朵上都綁著自己的編號,但這些醫療手段還隻是收編貓的第一步。

最關鍵的一步是,要想成為專業的保安,貓們還需要被培訓和管理。因為總有遊客或工作人員喂貓吃的,所以貓們可謂衣食無憂。它們不用出去找食物,就能心寬體胖,誰還願意盡保安的職責呢?所以,得培訓它們完成捕老鼠的任務。這一點聽起來容易,培訓起來非常難。因為貓不像狗,它們有很強的獨立性,又具有異常頑強、不願受人擺布的性格。另外,貓生性警覺,對強光和圍觀易產生恐懼,所以較難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訓練。

在嚐試過很多種方法失敗後,故宮下了一道強製性的命令:不允許遊客給貓喂食,如果要喂由專門的工作人員來喂。工作人員會專門喂貓生肉、生骨頭,用此方法來刺激它們把老鼠當成盤中餐。其實貓天生懶惰很會享受,在吃飯這一問題上,它們有熟食就不吃生食,有生肉就不吃活物,隻有被逼到絕路上,它們才去抓老鼠。

自從2005年之後,這些訓練有素的貓保安們開始安心工作了。它們經常會把一些老鼠當成戰利品玩來玩去,最後抓到保安隊長張朝陽麵前來炫耀。每到夜裏,貓們的叫聲不再主要是為了發情了,而是為了震懾老鼠。

據2014年初的統計,故宮有編製的貓保安的數量已經有181隻了。新的問題出現了,一些貓的年齡超過10歲,10歲相當於人類的60歲,故宮的貓社會也像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老齡化時代,貓們麵臨著如何退休、如何養老的問題。

專門為貓們辦養老院實在不現實,博物館近日作出了一個新的決定:他們要打廣告給一些年邁退休的貓保安們尋找新的家庭,首先考慮那些退休的孤寡或空巢老人。他們希望,年邁的人類和年邁的動物能彼此陪伴,互相安慰。(摘自《知音-海外版》2014年5月刊富耳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