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怎樣的書店?
書店應是一家“美味飯館”
我們很少聽說網絡正在搶占飯館的份額,這是因為飯館裏的飯菜你在網上吃不到,必須到店裏才能美美地吃上一頓。你可能會說,飯館也可以網上銷售啊,是的,可以,你可以在網上訂一份KFC外賣,或者送上門的披薩餅套餐,但沒有任何一家第三方網上商城跑出來說,KFC的89元外賣套餐,我這裏4折銷售,還免運費。
為什麼?
原因是:
一、飯館賣的是服務,而書店賣的隻是商品。書店要想顧客盈門,該提供怎樣的“美味”呢?
二、飯館既是生產商又是渠道商,生產和銷售在同一個時間和地點裏完成,而書店隻是渠道商,既然是渠道商就必然麵臨網絡這種有明顯優勢的新渠道的競爭。書店要想讓顧客登門,顯然不能隻做渠道商。
未來的書店應該是一個“飯館”,賣的是自家新鮮出產的資訊“美味”。
當書店遇到電影院
我們會去哪裏的書店?商場、影院、飯館、機場的旁邊,這些地方是人們經常性的目的地,並且會不定時地產生一些無聊時間段,為了打發半小時至一小時的無聊時間,喜歡讀書的人會去書店轉轉。如果書店就在這些地點出現,對於喜歡閱讀的人來說,感覺非常舒服。
但這樣的地點的致命問題就是房租很貴,因為在書店的隔壁,客單價幾乎是千元級的,而書店的客單價可能最多是百元級的。因此,解決的辦法在於尋找一些次中心地帶,不是將書店開在“黃金”地段,而是一些“白銀”或者“黃銅”消費區。
況且現在的書店所麵臨的情形明顯沒有二十年前電影院行業的情況糟糕。但是我們看看眼下的電影行業,已經沒了二十年前的蕭條景象。從《甲方乙方》、《泰坦尼克號》開始,電影業開始複蘇。直到去年的百億票房,已經沒有人懷疑電影業的美好未來了。作為圖書業的“電影院”,書店似乎正在經曆一場蕭條戰爭,我們可以從電影業的複蘇中學到什麼呢?
體驗!——最終把觀眾吸引回電影院的是電影院裏獨特的視聽體驗,人們受夠了模糊的VCD,厭倦了等待清晰版的DVD,一個個震撼體驗的大製作,最終讓人們放棄了家裏的屏幕和可憐的音箱。
那麼,現在的書店有什麼無法抗拒的獨特體驗呢?沒有!
人們似乎隻是把書買走,在家裏或者路上把它讀完。在書店裏發生的一切隻有一個字——買。這就難怪實體書店被網上書店打得鼻青臉腫了,因為要完成“買” 這一過程太簡單了,網上書店甚至更有優勢,在手機上網越來越方便的時候,人們完全可以來書店裏試讀,然後拿起手機網購。所以,如果書店隻有“買”書的功能,不死,倒顯得奇怪了。
沙龍、簽售似乎可以作為一種書店獨有的體驗,但是,這種體驗還太過初級,並且,作者的出現隻類似於“電影的首映式”,而不是“電影體驗”本身。這樣看來,書店最致命的是缺少一種不可替代的體驗。
“宅”和“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