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是我個人的考量,但一般會考慮購買而不是領養狗的朋友,原因大概也不外乎這幾個。然而,如果當初有人幫助我用客觀的角度,一一檢視這些表麵看起來很有道理的原因,可能我不會作出同樣的決定。
首先,高價買來的幼犬真的是一張白紙嗎?
動物行為學家很清楚的指出,動物的表現基本上是先天基因遺傳加上後天經驗學習的綜合呈現,所以即使是剛出生的幼犬,也並非如一般人想象猶如一張白紙。每一胎幼犬在剛出生時,就已經承襲父母先天的個性,也受到家族健康遺傳的疾病影響,就跟人類一樣,有的好奇外向,有的嚴肅謹慎,有的容易緊張……如果不知道幼犬的父母,基本上除了長相之外,我們對幼犬一無所知。
如果我是希望狗狗健康、喜歡親近人,那麼這隻狗在進家門之前,是否有充足而適當的社會化經驗,才是左右這隻狗一開始表現的關鍵,年齡大小不是重點。
再來,偏好特定犬種有錯嗎?
飼主根據住家的空間條件跟喜好,自然而然對於犬種的外形、大小、個性會有不同的喜好及需求,如果這是理性的決定,而不是因為想跟某個當紅明星或名人飼養同樣的品種,或是剛好看了一部以某隻狗為主角的電影或電視節目而受到影響,那麼這樣的偏好並沒有錯。
但是當我們單方麵想找到自己喜歡的狗狗來滿足我們的需求時,別忘了身為飼主的我們,是否能夠滿足想要飼養犬種的需求,也同樣重要。否則將一隻巨大的大麥町犬飼養在狹窄的公寓大樓裏,每天隻能在住宅區的街道散步兩次,得不到適當的運動量,卻責怪這隻狗“過動”,一出門就難以控製,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每個犬種都有不同的天性(甚至天職),像牧羊犬、鬥犬、獵犬等大多有旺盛的精力,需要主人給予適當的運動以及動腦機會,來消耗它們的精力,它們不會因為有得吃、有得睡就滿足,如果沒有適當的管道抒發精力,它們會自己尋找發泄的出口,當這些行為不是主人喜歡的時候,就會一味地責怪狗“不乖”,甚至“暴戾”,而不會檢討作為主人的自己,害得狗一天24小時生活在不適合天性的環境裏。
再說到最後一個考量,我們相信買來的狗會比較“好”,但這是真的嗎?
店家所說的血統書隻不過是一張紙,如果母狗被挖掉眼睛,關了一輩子骨質疏鬆,每次隻要幼犬一出生就被帶走,導致母狗終於發瘋,這樣的母狗生出來的幼犬不見得會比較健康。這些狗狗在售出之前整天被關在籠子裏,沒有經過充足的社會化,除了外在的皮膚疾病外,可能還有遺傳疾病。寵物跟貨架上的3C商品完全不同,一開始購買的價錢並不能反映品質的好壞。
販賣、繁殖狗狗,不一定都是壞人
自從“領養代替購買”的口號被大家漸漸認同以後,犬舍似乎就變成人人喊打的對象,但是身為一個愛狗的人,我覺得這並不是合乎理性的現象。
這些年來,我在全世界許多居住的國家都養過狗,也在當地的流浪動物機構擔任誌工,了解到並不是所有飼養狗販賣的人,都是不愛狗的壞人。
一個好的飼育者,通常隻專注於培育一兩種他們熟悉而且真心喜歡的犬種,不會社會上流行什麼,就飼養什麼來賣,也會很驕傲的讓顧客直接到他的犬舍參觀,讓顧客在購買幼犬之前跟父母犬互動,了解它們的個性,還有犬隻的生活環境。如果環境不幹淨,或是母犬營養不足、骨瘦如柴,太年輕(不到一歲半)或太老(六歲以上),或是母犬整天都被關在籠子裏缺乏運動,這樣的飼養者知道自己做不符合常識的事情,自然不會希望跟顧客直接接觸。
真心喜愛某犬種的飼養者,應該要有育種的遠景,有計劃地讓自己專注培育的犬種可以延續及進化,減少先天的缺點,增加外形、個性或遺傳上的優點,也不介意討論母犬年老後如何安置的問題,而不是開口閉口隻關心能賣錢的小狗。同時,他們也會慎選買家,希望幼犬遇到好人家,而不是將小狗隨便賣給任何掏出錢來的顧客,還會主動跟小狗的新主人保持聯絡。
我有一個在紐約的朋友,購買了一隻係出名門的法國鬥牛犬,因為這隻小狗出生時有些相貌上的缺陷,舌頭吐出來收不回去,不能像它的兄弟姐妹們那樣受訓參加比賽,但是飼養者卻在成交前跟我這位朋友鄭重聲明:“如果你們無法好好照料,請不要棄養或送人,隨時帶它回來還給我。”
不隻如此,花錢購買還有附帶條件:“要是我發現你們不是合適的狗主人,我保留隨時退錢把狗收回來的權利。”像這樣的飼養者,並非隻要有錢就願意將幼犬交給任何上門的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