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好:做什麼都不如做一個完整的女人(1 / 3)

專題·人物

作者:紀汶汐

陳好有一個特別積極、樂觀、開朗的性格。她的眼睛充滿好奇,她會不放過任何一個讓她感興趣的新鮮事物,並且迅速地實踐它。如果生活是一幅畫卷,或許那些“留白”的部分讓她更覺生動。

印象篇:

端起來,還是放下去?

假如你喜歡刺激,想體會那種讓人屏息或者心跳的感覺;或者你渴望見識那種氣質淩厲的“狠角色”,陳好恐怕要讓你失望了。

如果你走進今天拍照的場地,來到那二十多平方米被用作臨時化妝室的房間,裏麵有十幾到二十幾個人,你凝視片刻,需要花一點時間才能找到陳好的位置。不是她的外貌不夠搶眼,也不是有人在喧賓奪主,而是,室內的氣氛太熱烈了,陳好融入其中,也被笑聲淹沒在其中。

現在是化妝時間,陳好一邊愉快地與眾人聊天一邊接受造型師的打理。你發現,她的注意力根本不在發型或者妝容上(或者她原本就對造型師深信不疑,又何必勞神費心)。她的眼角幾乎不向鏡子裏的自己看,而是神采奕奕地望向她的後方,那些正在與她談天的人們,談論著比如旅行、電影、現代藝術。

一個多小時之後,陳好從鏡子前站起來,走向那一排掛得整整齊齊的服裝。挑選衣服時,陳好繼續擺出一副“你說什麼就是什麼”的態度,她的“沒意見”顯然是來自——你們的團隊比我更專業,你們看著辦。幾分鍾後,忽然試衣間裏傳來一陣爆笑,是陳好發出的,後來她告訴我們,有一件衣服的領口太大,直接掉到了腰部。與有些個性謹慎、糾結、容易緊張的女明星相比,陳好顯然輕鬆多了,也“沒心沒肺”多了。

這種隨性散漫的態度也帶進了拍照的過程中。當身穿寶藍色無袖短裙的陳好站在一片蒼翠的竹林裏時,她充分為我們展示了“不要隻相信結果”這個有趣的事實——這組照片最後給人的感覺極有氣韻,過程中的陳好卻像個好奇心十足的小女孩,趁著攝影師調光的片刻,抓緊時間摸摸這裏,看看那裏。

演藝圈裏的很多事情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譬如“一樣的娛樂圈,養百樣的女明星”。但是,有一條線隻把她們劃分為兩類人,那就是,看你端起來,還是放下去?這是娛樂圈裏有關命運的一道選擇題,也許選擇後者的人注定成不了傳奇,但是,也許生活會回報給你更多。

事業篇:

演戲不是我的全部

陳好回到北京隻有幾天的時間,之前她剛剛與高希希導演等一行人結束電視劇新版《三國》的宣傳。她看上去氣色非常好,完全不像受過打擊的樣子。而實際上,在《三國》劇組全國行的過程中,陳好扮演的貂蟬遭受不小的爭議,板磚與質疑都毫不手軟地扔到她身上。

現在看來,貂蟬這個角色不好演,陳好當初演的時候沒想到這一點,她完全沒壓力,直到播出才發現,原來《三國》的影響力這麼大,身為“四大美女”的貂蟬這塊“山芋”太燙手。陳好自有一套自己的“解圍”方式,因為她看到了這一層:無論你演成什麼樣,都會有人站出來說你不好。“我應該感謝網友把我推到風口浪尖上,”陳好笑著說,“這個年代最怕什麼?最怕沒有人議論,有時候偶爾被關注一下,我覺得沒關係。”

經時間洗禮,陳好再也不是脆弱的瓷器。景德鎮的瓷器再有內容再美也是一碰就碎,或許一卷宣紙更適合陳好,可以隨意在上麵描繪著灑脫或繁複的字畫。

接下來的時間,陳好把自己交給了人藝話劇《日出》中的陳白露,這個交際花性格中的複雜吸引了她。除此之外,她認為一個演員的“根”還是在舞台上,為此,陳好推掉了兩部電視劇以及它們的片酬,給自己留出了充足的時間,可以毫不局促地去享受在舞台上“充電”的感覺。

有事業規劃的人也許會很謹慎地做出這個決定,但是陳好對待工作就像她性格裏時時流露出來的那樣,隨性與自然,她不是為了演戲要拚命的人。記憶中最苦的一次是中戲大三時拍的《李衛當官》。當時陳好發燒到39.8℃,一個人躺在病床上連續打了6個小時的吊針,然後這丫頭暗暗發誓:“我這輩子絕對不做演員!”當然,病好了之後她就徹底忘了那些。隻是她學會愛惜自己,從此再也沒有掉進39.8℃的熱度裏。

對演員來講,心疼自己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低產。當相同知名度的演員以一年一百多集電視劇的數量拚殺時,陳好最忙的時候也沒有超過70集,這隻占據她1/4的時間,其餘時間她都在享受生活。與那些“身心疲憊”的女藝人相比,陳好活得太舒服了。當然代價就是,她在演戲這條路上不會走得特別“深”。

“演戲不是我的全部,所以‘野心’也不可能特別大。經常看到別人得了諸多大獎,我為她們高興,但我不會著急。我有時候在想,人可以把對某件事的欲望放得低一些,因為欲望和壓力是成正比的,你的欲望越多,壓力就會越大,對現有的生活就越不滿。其實你把欲望放低一點,就沒那麼多的煩惱了。”

生活篇:

你不能等著別人來哄你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