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與創新

素材運用廳

【主題闡述】

創造和創新在漢語詞彙組合上不同,在英語中的含義也不同。創造表示一個從無到有的發生過程,創新體現對現有事物的更新改造過程。創造體現基本思維層麵上的原創性;創新更多地體現認識論和方法論層麵上的變革。創造完成了一個事物或理論從無到有的過程;創新接著繼續完成該事物或理論的修正、補充、完善以及新陳代謝的

【素材展示】

鬼穀子的創新思維

相傳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臏的老師鬼穀子在教學中極善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其方法別具一格。有一天,鬼穀子給孫臏和龐涓每人一把斧頭,讓他倆上山砍柴,要求“木柴無煙,百擔有餘”,並限期10天內完成。龐涓未加思索,每天砍柴不止。孫臏則經過認真考慮後,選擇一些榆木放到一個大肚子小門的窯洞裏,燒成木炭,然後用一根柏樹枝做成的扁擔,將榆木燒成的木炭擔回來,意為百(柏)擔有餘(榆)。10天後,鬼穀子先在洞中點燃龐涓的木柴,火勢雖旺,但濃煙滾滾。接著鬼穀子又點燃孫臏的木炭,火旺且無煙。這正是鬼穀子所期望的。後來,孫臏和龐涓學成出師,孫臏用兵出神入化,不拘於常理,百戰百勝;而龐涓則稍遜一籌,終兵敗馬陵道。

魯班:土木工匠的“祖師”

說起創造,中國人大多會想起魯班。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鬥、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另據《世本》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魯班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的時代發明磨,是有可能的。在兵器方麵,據《墨子·公輸篇》記載,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雲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二千四百多年來,魯班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為“祖師”,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紀念。

兩位書法家

清代乾隆年間,有兩個著名的書法家——劉石庵和翁方綱。翁方綱極認真地模仿古人,講究每一筆每一畫都酷似前代的某某,例如這一橫要像蘇東坡的,這一捺要像李太白的。劉石庵則正好相反,要求每一筆每一畫都不同於古人,講究自然。有一天,這兩位風格不同的書法家碰到了一起。翁方綱有些嘲諷地對劉石庵說:“請問仁兄,你的字有哪一筆是古人的?”劉石庵卻並不生氣,相反還笑眯眯地反問了一句:“也請問仁兄一句,您的字,究竟哪一筆是您自己的?”翁方綱聽了,頓時張口結舌。齊白石先生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然也就不會有自己的天地。

齊白石晚年變畫法

1920年,年近花甲的齊白石在藝術上已達爐火純青的境界。但是他沒有滿足於現狀,而是希望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顯示新意。一天,繪畫大師陳師曾登門拜訪,齊白石拿出自己的繪畫作品請大師指正。陳師曾看後,對齊白石的高超技藝大加稱讚;同時,他還指出了一些不足,希望齊白石能在此基礎上另辟蹊徑,形成自己的風格。從此,齊白石閉門謝客,苦苦鑽研琢磨,刻意求新。經過十年的艱苦探索,他終於走出了一條突破自己、超越前人的藝術新路!此時的齊白石,擺脫了民間藝術中粗糙繁瑣的成分,融合了文人畫簡練雋永的筆墨,並創造性地以篆刻和金石之筆入畫,終於形成了自己形神兼備的特色和剛勁清新的藝術風格,在中國畫壇自創了“紅花墨葉”派,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全新的藝術境界。

花果書

通俗講,花果書就是一種“書本裏能長出花花草草、瓜瓜果果的有機書”。花果書是一項革命性的產品,顛覆了人們對於養花配土的認識。它通過精確的配比,滿足植物生長所需營養成分但又不過量,同時運用高科技手段對營養物質進行固化,並控製其釋放速度,使得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恰到好處地獲得養料。通過這些方法,植物所需土壤體積達到最小,即使是一本書內的方寸空間,也足以滿足龐大植株的需要。其附帶的溫度計等附件,也大大降低了操作管理的難度,隻要按照指南上的簡單步驟去培養,人人都能獲得繁花碩果!同時,它也是一本活的植物科普讀物,有詳細而有趣的介紹說明,寓教於樂,成為人們的良師益友。“書中開花結果”的童話夢想終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