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特產”——麝牛
生物派
犛牛我們都知道,可麝(shè)牛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啦。它是正宗的北極“特產”,而且“牛”如其名,身上有一種麝香的味道。這種牛身高約1.5米,體長2米到2.5米,體重可達400千克。它們的重量主要集中在有肉峰的前半身,顯得格外矯健有力。
無論公牛母牛,麝牛的頭上都長著一對堅硬而永不脫落的犄角,尖利的角尖則向上翹起,像一把鋼叉,讓人望而生畏。它們全身還披掛著長長的毛發,就像一個個巨大的絨球。這身毛發雖然可以幫助它們抵禦嚴寒,但也有一種潛在的危險。因為北極的天氣非常多變,即使在隆冬季節,溫暖的氣流有時也能帶來一場大雨。下完雨後,寒風一吹,掛在毛發上的水就會漸漸凍成一層厚厚的冰甲,把它們變成了一塊塊“凍牛肉”,臥在地上動彈不得。
雖說看上去很強壯,但實際上,麝牛是一種非常溫和的動物。它們的一天過得特別悠閑:溜達餓了,就停下來吃一點食物,然後就躺在地上“細嚼慢咽”,不一會兒便打起瞌睡來。等稍微清醒時,接著再向前走一段,之後再吃食物、反芻(chú)、打瞌睡……看上去雖然懶得像豬一樣,但這其實也是環境所決定的:在寒冷的北極,想吃上一口草可是非常不容易的。減少運動既可以減少能量的消耗,又可降低對食物的需求。這就成了麝牛的生存之道。
夏季,麝牛主要以新鮮野草為食,從冰雪融化後形成的小溪、池塘、河流中飲水。冬季,麝牛隻能吃到少量從雪下挖出的苔蘚和幹草葉,這樣不僅可以滿足身體需要,而且可以降低能量的流失。據報道,由於麝牛保持能量的效率極高,所以它所需的食物僅是體重相同的普通牛所需的1/6。
麝牛的社會生活也十分有趣。它們習慣於群居。在遇到天敵北極狼和北極熊時,它們不會像野牛那樣驚慌地亂跑,而是由成年的公牛和母牛衝上高地,肩並肩把小牛犢圍在中間保護起來。臉朝外,低下頭,虎視眈(dān)眈地麵對著敵人,讓敵人無計可施。有時麝牛也會衝出防禦圈,主動發起進攻。
但是,和北極的大部分動物一樣,當人類來到北極之後,麝牛的好日子就結束了。更倒黴的是,麵對揮舞著槍支的歐洲人時,麝牛的防禦體係不僅成了廢物,而且比四散潰逃還要糟糕——很快,獵人們就掌握了獵殺麝牛的“秘訣”:他們先派出獵狗追趕麝牛,等麝牛憤怒地組成防禦圈、準備決一死戰時,便一個挨一個地用槍將它們射殺,幾乎不會失手。
1865年左右,美國阿拉斯加的最後一頭麝牛被殺死。從1902~1909年,美國探險家、海軍少將比利在率領探險隊向北極進軍的路上,共捕殺了約600頭麝牛作為食物。如果不是加拿大政府在1917年及時通過法律,禁止捕殺麝牛的話,麝牛可能就此滅絕了。1930年,由美國國會提供資金,從格陵蘭運來34頭麝牛重新引進到阿拉斯加,並成立了保護區。幸好麝牛的繁殖速度比較快。目前,在阿拉斯加大約已有3000頭麝牛,在全世界大約有8萬頭,它們已不再被認為是一種瀕危動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