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溫瓶小探奇

保溫瓶是誰發明的?

怎麼樣,這個問題把你難住了吧?想想也是,大家都知道愛迪生發明電燈泡,但對放在桌子上的保溫瓶,卻很少有人關心它的由來。其實,它是由英國的一位化學教授杜瓦發明的,當時人們稱之為“杜瓦瓶”。

杜瓦為什麼會想到發明保溫瓶呢?這是因為,他在一次實驗中製造出了液態的氧。這種物質隻能在-240℃的低溫下才能保存住。為了達到這種條件,杜瓦絞盡腦汁,設計出了一個既不能讓熱從外麵傳進去、也不能讓熱從裏麵散出來的密封瓶。看看,這還是貨真價實的“科技儀器”呢!

為了達到隔熱的效果,保溫瓶是用兩層玻璃製成的,玻璃的中間的空氣被抽掉,形成真空,這就杜絕了空氣傳熱的可能。另外,在瓶壁塗上了水銀,就像鏡子反射光線那樣,能夠有效防止熱向外輻射。最後,在瓶口蓋上瓶塞,不讓熱從瓶口溜進溜出。而且這個塞子還得是軟木的,傳熱慢,這樣就可以做到“萬無一失”啦。

保溫瓶會“說話”?

沒錯,我們不是跟你講童話故事。和其他一些物品相比,保溫瓶其實很“善於”用聲音跟人“交流”。看看下麵這些場麵,你就不會懷疑了。

在商店裏買保溫瓶的時候,人們總要打開瓶塞,再將耳朵貼近保溫瓶口——嗯,這是在聽什麼呢?嗬嗬,當然是在聽保溫瓶“說話”啦:原來,因為聲音是由空氣傳播的,保溫瓶的玻璃瓶膽夾層中的空氣被抽得越幹淨,真空程度就越好,從瓶口傳進保溫瓶中的各種聲音也就無法傳出來。這些聲音就好像神話裏的小妖怪,被關在瓶子裏,東撞西撞,就會變成一陣低沉的“嗡嗡”響聲。這種聲音越大,就說明這個保溫瓶的保溫性能越好。

當爸爸媽媽向保溫瓶裏灌水時,你會聽到從瓶子裏發出一陣由低到高的轟鳴聲。時間長了,隻要聽著這個聲音,就知道瓶子灌沒灌滿了。這是因為,打開瓶塞之後,保溫瓶裏就灌滿了空氣。而隨著開水被倒進去,裏麵的空氣就慢慢地被“趕”出來了。空氣“跑”得越快,它們振動的頻率就越大,發出的聲音音調也就越高。到最後,你聽到的就不是空氣的聲音,而是水的聲音了——哦,不好,那時你就灌得太滿啦!

過去在科學課上學習“熱脹冷縮”時,會講到一個著名的例子。那就是當用保溫瓶倒完了熱水、塞上軟木塞後,不久就會聽到“嘭”的一聲,原來是軟木塞跳了出來。這是因為,倒水時鑽進瓶子裏的一些空氣被熱水“加熱”之後,體積膨脹起來,就把瓶塞頂開了。如果倒完水後,先輕輕地將瓶塞塞上,再搖幾下保溫瓶,用熱水蒸發出的水蒸汽將鑽進去的冷空氣趕出來,然後再塞緊瓶塞,就不會讓瓶塞跳出來了。

現在,你聽懂保溫瓶在“說”什麼了吧?但保溫瓶有一個缺點,可是它自己“說”不出來的:那就是當灌滿了熱水之後,它會變得非常沉重。如果你的力氣不夠的話,用它倒水就會特別危險!尤其是它的瓶膽裏塗了水銀,一旦被打碎,不光熱水流出來會燙傷人,而且水銀也會受熱散發出來,形成有毒的蒸汽。所以,《百科探秘》的諸位小讀者們,如果有誰要用保溫瓶的話,還是等你們長大了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