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明:中聯辦主任香港一年記
人物
作者:尤蕾
香港島上,從灣仔港灣道26號到幹諾道西160號,驅車4.5公裏,如果路況給力,8分鍾即可到達。地圖上這段從A到B的距離,張曉明走了22年,但這依然不妨礙他成為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以下簡稱中聯辦)史上最年輕的主任。
地圖上的A點是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處駐地,早在2000年1月1日結束其曆史使命,成為香港一份曆時14年7個月的珍貴記憶。B點則接下接力棒,為香港的現在與未來盡責,是中聯辦所在地。
2012年12月18日,張曉明從坐了8年的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以下簡稱港澳辦)副主任的位子卸任,赴港履新。他說,和香港終於不再“隔著一點”了。
然而,陸港兩地與之接觸過的人士認為張曉明此番表態明顯過謙。自張曉明研究生畢業即入職港澳辦,參與中央聯合聯絡小組工作,對於香港政改亦有心得,也因此,挑剔的港媒在迎接這位新大員時,再次使用了“香港通”一詞,而上次美詞加身的對象是原中聯辦副主任王鳳超。
如果說2006年作為香港基本法委員會12人名單中的一員,張曉明相較於王鳳超還是剛剛嶄露頭角的“新香港通”,那麼在49歲被委以重任執掌“西環”這一年,張曉明應對乍暖乍寒的香港政局已遊刃有餘。在個人角色隱退的時代,張曉明對於製度的忠實闡釋與堅持,在基本法挑釁者麵前的“亮劍”,才是令陸港兩地最為驚喜的所在。
一場午宴
一位香港媒體記者曾多次參與張曉明上任後公開活動報道工作,“開宗明義”是這位新中聯辦主任給他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張曉明赴任後首次公開接受傳媒采訪時即表現出直截了當的個人風格。言語不生硬,態度不軟弱。”
2013年7月16日,張曉明應邀出席香港立法會午宴。當日與次日香港各大報章對於這一頓飯的報道,形成了環繞各方觀點的輿論場。
張曉明提及,很多香港朋友對他參加立法會午宴表示擔心,“我對那些擔心的朋友說,這頓飯局不是鴻門宴,沒那麼可怕”,“我今天也不是單刀赴會”。與此同時,張曉明似乎在不經意間指出,赴宴的中聯辦9位同事“大家都是心平氣和”,而他也沒有舌戰群儒的口才,無意在宴席上搞大辯論。他還套用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的話,就是“食餐飯、傾嚇偈”。
盡管張曉明說了“我也可以在這裏告訴大家,北京方麵沒有哪位領導主動來詢問這頓飯的情況,也許在他們看來,這件事本來就很正常”,但是香港回歸以來首次有中央人民政府官員踏足立法會進行交流,很難不引發各方關注。香港《大公報》刊文為張曉明作風開明點讚,作為其友報,《文彙報》援引香港城市大學專業持續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觀點,更讚張曉明此舉為“破冰之旅”。
席間曾鈺成自嘲午宴“酒微菜薄”,但他話鋒一轉,繼續說:“雖然餐酒不足以讓各人開懷暢飲,希望眾人可以開懷暢談,令聚會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曾鈺成提到的預期效果,恐怕更多是從中聯辦與泛民議員之間交流的角度出發。”前述記者提到,曾鈺成在宴會前幾周一個公開場合曾遇到張曉明,他留意到張在香港“希望廣交朋友”的意願,故向張曉明發出午宴邀請。“與建製派不同,泛民議員與中央人民政府一直缺乏有效溝通,但後者在立法會中的比例並不小,對於香港政局與社會穩定而言,泛民陣營的影響亦不可小覷。中聯辦與泛民議員的交流是遲早之事。”該記者表示。
建製派與泛民主派,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政黨派別,在香港,其法律地位相當於公司或社會團體。泛民主派包括多個政黨、政治組織及一些獨立人士。泛民有一些共同訴求,一般包括要求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盡快推行全麵普選、注重監察政府運作等。2013年的“占領中環”示威行動就是由部分泛民人士發起。香港曆史學會會員李美儀把“占領中環”斥為“有如跌落地執一把沙”,是沒有理性和曆史根據的。
“沒有一個黨派能宣稱可以代表泛民陣營,而泛民陣營也沒有任何人願意走入中聯辦大樓。結果這一重任便落在了張曉明肩上,他要去立法會,坐下來同立法議員吃飯、聽取意見、談話或辯論。”香港《南華早報》署名譚衛兒評論文章稱。
張曉明在宴會上也表達了三點意願:願意和香港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在座的立法會議員真誠溝通;願意協助立法會組團到內地參觀、考察、訪問、研習;願意和香港社會各界人士一道為香港順利實現普選而竭誠努力。
故而,結交朋友成為中聯辦與香港各界溝通之始,“我們在立法會裏麵有許多好朋友,但是還不夠,我們希望多一些新朋友”,張曉明的這一表態,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盧文端看來,是前者履新後務實開明包容作風的延續。自走馬上任中聯辦主任以來,張曉明以身作則,深入香港社會,廣交朋友,密切聯係各界人士,深入了解香港社會。
“這次會麵是全體立法會議員,中聯辦將來可陸續與不同派別尤其是反對派的政黨人士溝通交流。”除此之外,盧文端認為,希望反對派人士發揮聰明才智、集思廣益,設計出一套符合香港實際情況、具有香港特色的普選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