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平常心看“新常態”(1 / 1)

以平常心看“新常態”

卷首語

國家統計局不久前發布中國經濟“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4%。從這一數據來看,我國經濟正邁向中高速增長的常態化。

習近平此前在調研時強調:“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新常態迅速成為經濟界熱議的新詞。有分析說,中國正在經曆從經濟奇跡到常規發展的重大轉變。目前增長率穩定在8%左右,但未來十年有可能進一步下降。同時,通脹壓力正在上升,並可能最終穩定在5%左右。這些變化構成了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新常態”是轉入常態的經濟,是相對於我國2003年後不正常的經濟增長而言,他建議企業尤其要保持平常心。在他看來,如果經濟增長質量不好,結構始終沒有調,不僅是成本會越來越高,產品的銷路越來越窄,而且可能錯過了技術創新、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應該這樣來看。所以,經濟增長的質量比經濟增長率本身更能夠代表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表現有時被稱為“中國經濟之謎”,其核心是指這樣一種獨特現象:一方麵,中國在改革開放期間取得了非凡的經濟成就,被譽為“中國奇跡”;另一方麵,不斷增大的結構性風險則讓一些人認為中國經濟的崩潰不可避免,中國的增長模式是“不協調,不平衡,低效率和不可持續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巴曙鬆認為,從周期性波動看,宏觀經濟正在企穩;而目前中國經濟正在轉型中走向新常態,從主要依靠工業驅動到主要依靠服務業驅動、從投資主導到消費主導的轉變是這個重要轉型的重要內容,而實現這種轉變的條件也已經具備。

應該看到,由於我國正處於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和改革攻堅“三期”疊加,經濟在衰退與複蘇之間搖擺,新的常態正在到來,市場繼續尋找成長的線索與新的突破口,一個個新的主題被挖掘,而這正昭示著一個大時代的來臨。

對於企業而言,對於“新常態”的適應,不是一個單純的被動的容忍過程,而要將其視為邁上一個新台階、“破繭成蝶”的曆史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