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籠英才,奴牧天下。是科舉製度的主要政治訴求。
在這個世界,大周帝國末期時,第一百零三任周天子開創察舉製。周天子廣發求賢詔,命分封國推舉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選賢之法察舉製度的先河。
把察舉作為選官的製度,是從一百零五任周天子開始的。周天子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而後又下詔“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
第一百零七任周天子把察舉製度發展成較為完備的選官製度。察選低品的目標是各地小官吏,以及精研經典經書的士子文人。
分封國每年向大周集權中心推舉賢良。察舉製在大周帝國末期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大周帝國選拔了大批賢良之才,同時也奠定了繼承國大臻帝國臻武帝科舉製度的基礎。
之後隨著大周帝國皇權衰弱,察舉成為豪強與官吏提拔親信的主要手段,完全喪失了牢籠英才的作用。
十八路諸侯逐鹿時期,選拔賢良的製度發展為九品中正製。臻武帝祖上亦是大周分封國之一。
而這九品中正製,正是其祖父采納能臣的建議,立九品官人之法。此法核心是在各州郡擇取有卓絕見聞、有鄉名鄉望的官員任“中正”。
中正查訪評定州郡之內賢良,將他們分為九等,作為朝廷授官的依據。臻武帝其父當政時,在各地添大中正之職。但是這種製度不到十年就被名門望族左右,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狀況。
在五金城外,俞氏嫡子喝罵武鎮國手下將軍吳長喜,說他帝都之門尚不能入,由此可見名門望族還未忘卻這種榮耀。
臻武帝掌權以後,橫掃六合,肅清宇內。為了加強集權,打擊世襲名門望族,因此推出科舉製。
規定所有官吏須由職權部門提名,廢除了以往的州郡征聘製度,以及九品中正製。
如今大臻帝國的科舉製度,除有秀才、明經以外,還有進士。這兩種製度皆適應一般士紳的底線,通過科考,即能入仕為官。
由此以來,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門學子,隻要有才能出眾,便有機會越過龍門,成為掌權階層。
經過大臻幾代帝王的努力,科舉製度又發展為製科和常科兩種取士方法。
製科由帝君臨時下詔設下科考,選“非常之才”。參考者不論是任上官員,或常科及第者,亦或平民百姓。皆可參與其中。
八王之亂平定,文帝上位後更是建立殿試製度。即為科考以後由帝君在朝殿主持最高級別的科考。士子在殿廷及第後,直接授於官爵。
科舉分為三試,即州府試,京試以及殿試。州府試每兩年舉行一次,八月廿六開考。次年春季舉行京試,秋季舉行殿試。
州府試做為第一道門檻,學子們隻要邁過去,就能得到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稱謂——‘秀才’!
誇過京試的學子獲得更加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稱謂——舉人!科舉科舉,隻要跨過去就是中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