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刪繁就簡,簡出語文好味來(1 / 2)

刪繁就簡,簡出語文好味來

閱讀教學

作者:趙秀琴

崔巒先生說:“我們欣賞並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回歸常態的語文教學。”“簡”是簡單,但不是“粗糙”,不是“簡單化”。倡導簡簡單單教語文,就是要求我們利用有限的時空,紮實進行語文的學習;要求我們刪繁就簡,抓住文本,課堂的最關鍵處做文章,抓住主線,鬆弛有度,有的放矢。

一、 簡潔的主線

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在深入上下工夫,在淺出上做文章。準確地把握教材,創造性地處理教材,科學地補充教材,善於使用教材中最具價值的地方,合理剪裁,大膽取舍,而不是麵麵俱到、蜻蜓點水。我們來看某次活動中幾位特級教師的教學設計:

《九色鹿》: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

《林衝棒打洪教頭》:朗讀語言,聚焦人物,理解發現。

《與象共舞》:整體求略,部分求精,反複揉讀。

《珍珠鳥》:讀出珍珠鳥的好;寫出主人對珍珠鳥的好。

《伯牙絕弦》:讀通,讀懂,讀出味道。

這種教學設計的簡約,教學主線的流暢,決不是思路的平庸和內容的簡化,而是教學的高效和境界的理想。在課改調研活動中,不難發現語文課的預設麵麵俱到、不分主次;支離破碎、條塊分割。教師在課堂上搞“語言霸道”,走“形式主義”,導致語文課複雜而又乏味。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們在教學預設時,就應該“主幹分明、枝葉茂盛”;操作時,就能“刪繁就簡,輕裝上陣”。因而,語文課上,我們要在深入鑽研文本和準確把握學情的基礎上,舍得“忍痛割愛”,以簡潔的主線貫穿最豐富的語言材料,使課堂教學成為一首流暢的詩,以簡為美,何愁沒有語文味呢?

二、 簡約的過程

如果一堂課可以做到簡約靈動,那這一定是一堂語文味十足的課,是一堂值得品味的課。記得一次調研活動中,一位老師執教《字典公公家裏的爭吵》一課,她用較快的語速帶領學生們走進這個充滿樂趣的世界,他們隨著老師的引導,細細品味著每個標點符號的特點和表情,聽到學生站起來讀的時候,仿佛他們正在“爭吵”著。

另一位老師似乎有神奇魔力。你聽,“在小朋友們清脆的朗讀聲中,詞語寶寶回家了,隻剩下小魚,瞧,一條小魚跳出來了”。在同學們不經意間,老師用與眾不同的聲音:“瞧,一條小魚跳出來了。”(並拿出準備好的帶有生字的小魚圖片)立即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不隻這樣,老師的小魚帶給同學們一次又一次的驚喜。比如,她將“側、冊、測”這些形近字用同一種小魚來表示,當出現“幼、幻”兩個字時,小魚的嘴巴突然勾在一起了,同學們的新鮮勁又上來了。無需老師多加提醒,同學們能自己留意到這些需要關注的細節。這些活潑可愛的小魚加上老師多樣化的識字方式,由單個識字到文中進行識字,讀整句話;由個別讀到集體讀,這些都為課堂注入了無窮的生命力。

置身在這樣的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完全沉浸在課文中,教學的有效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怎能沒有語文味呢?

三、 簡要的語言

在被稱為詩詞教學的經典之作的《長相思》一課的教學中,王崧舟老師為我們提供了鮮活的範例——

師:同學們,《長相思》讀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顆身在征途、心係故鄉的破碎之心。我想,讀到這個時候,你是不是該問一問納蘭性德了,你的腦子裏冒出了什麼問題,想問一問納蘭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