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優化語文課堂提問 培養學生思維品質(1 / 2)

優化語文課堂提問 培養學生思維品質

閱讀教學

作者:仇旭萍

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師生的有效提問。怎樣組織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每位語文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

一、 精心設計備課,明確提問目的

什麼樣的問題有價值?什麼樣的問題應該提?這也是我們在備課時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我想,設計提問的依據是:對達成教學目標,凸顯重點,突破難點,有價值的問題應該提,必須提;反之,應該舍,必須舍。這樣,才能保證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裏,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提問的效益。

二、 精心設計課堂,抓住提問契機

在教學中,隻有在最佳時機提問效果才最好。所謂最佳提問時機,就是當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的時候,此時,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對教師的提問能入耳入腦。所以,應根據"學情"的變化,隨時捕捉提問的機會,因勢利導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1. 問在課題處。課題是課文的眼睛,它往往有揭示中心,概括課文內容的作用。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提示他們可以針對課題提出一些問題。一般可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這三方麵來提問,久而久之,使學生逐漸養成見題生疑的習慣,從而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比如:看到課題《水上飛機》,教師引導學生提問:水上飛機是什麼樣的呀?飛機在天上飛行,輪船在水上航行,課文中的飛機卻能在水裏飛行,這是為什麼呢?水上飛機有什麼用途呢?學生就能圍繞這些問題興趣盎然地進入課文學習。看到課題《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學生就會從:“把誰的心髒帶回祖國?”“為什麼要把心髒帶回祖國?”“最後真的把心髒帶回祖國了嗎?”三方麵思考。不管這些問題是否稚嫩,但都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起步,學生智慧火花的閃現,教師都應鼓勵。

2. 問在關鍵處。一節課的教學目的,一般是圍繞課文的重點而製定的。課堂上所提的問題,都要圍繞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擊鼓要擊在鼓點上。好問題往往要問在文章的點睛處。如三年級課文《荷花》一課有一句:“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教者可在此提問:我們常說荷花從荷葉間“長出”來,這裏為什麼用“冒出”?教師指導學生聯係上文,使學生體會到用“冒”字更能說明荷花長得很快,荷花的生命力旺盛等好處,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形象性,既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又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 問在矛盾處。有些課文看似矛盾之處,就是作者匠心所在,含有深意。我們要抓準要害,用心辨析,從而在質疑過程中更確切地把握文章主旨。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中,彭德懷推開警衛員端來的一碗肉湯,發火道:“我吃不下,端開!”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思考:彭德懷親自下命令殺了大黑騾子,就是為了充饑,為什麼警衛員端來時,卻發火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再引導學生細細品味,發現並不矛盾,這個地方恰恰最能反映彭德懷與大黑騾子之間的深厚情感。

4. 問在空白處。有些課文,作者為了達到某些表達效果,對有些情節不作細微的敘述,這就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想象天地,教師啟發學生想象,填補文章的空白,學生就易走進文章的“心靈”,領會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從而進行創造性思維。如課文《狼和小羊》這樣結尾:狼不想再爭辯了,大聲喊道:“你這個小壞蛋!罵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樣!”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結果會怎麼樣呢?”教師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思考,並根據文章的情節進行合理想象。學生們經過思考,為小羊設想了兩種命運:第一種設想是沿著課文的原意續寫課文。如:軟弱的小羊無力抵抗窮凶極惡的狼,被狼咬死了;第二種設想是改變了課文的原意,描繪出了與課文內容相反的結果。如:就在這時,小羊急中生智,對狼說:“親愛的狼大哥,我得了一種傳染病,您千萬別吃我的肉,不然這種病會傳染給您的。”狼半信半疑,最後還是放小羊走了……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自己的智慧進行合理的想象,極大地豐富了課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