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徑 情境 意境

教學劄記

作者:朱亞軍

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首先應該引領學生通過閱讀理解,領悟語言表達的方法,再重點訓練語言運用能力,然後進行方法遷移運用,學生即可逐漸學會表達。

一、 精準設點,領悟表達

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可以是多維的,但在確定多維目標的同時,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語言文字訓練點。這一訓練點的確定,可以從四方麵綜合考慮:一是“課標”對該年級語言文字訓練的要求;二是學生語文水平實際狀況;三是課文所在單元的訓練目標;四是課文本身的重點、難點。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五上的課文,裏麵可尋的語言訓練點很多,例如,可以關注段落中關聯詞語的用法,可以學習抓住主要特點來寫景物的方法,還可以體會作者花大量的筆墨描寫圓明園輝煌的用意等等。這裏最有訓練價值的點是哪個呢?“課標”對高年級的語言文字訓練要求是:理清順序,揣摩方法,領悟表達形式,而這個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培養學生整理搜集資料的能力,引導學生抓住語言文字,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感染,增強曆史責任感與使命感”,所以,根據“課標”和本單元重點,我們可以將語言訓練點,放在體會作者抓住主要特點來寫景物的方法,體會作者花大量筆墨來寫圓明園的輝煌用意這兩點上。

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大例題”。我們要憑借教材這個例子,找準每課重要的訓練點,在循序漸進的語文訓練中,讓學生逐步習得語文能力。這樣的語言文字訓練才是“訓之於必訓,練之於必練”。

二、 創設情境,嚐試運用

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不經過曆練是不可能實現的。語文課程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借助豐富多彩的語言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中“學”,在聽說讀寫中“用”。心理學家將隻能理解而不會運用的語言稱之為“消極語言”,能理解又會運用的語言,稱之為“積極語言”。怎樣突破關卡,讓學生經曆一個嚐試運用的過程,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師可以在學生讀懂了課文內容,領悟了表達方法之後,再創境激趣,引導他們嚐試運用。例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在學生領悟了運用關聯詞寫句子,抓住主要特點來寫景物的方法之後,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嚐試著進行運用:“圓明園中,還有很多的景物,比如珍奇異獸,比如名貴花木等,嚐試著用我們學到的方法來寫一寫,表現出圓明園的輝煌。”寫完以後,師生從“抓住主要特點來寫景物”這個方麵進行評析,這就是在感悟方法的基礎上,嚐試運用訓練表達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至此,學生經曆了一個抓住主要特點來寫景物的過程,既學習了語言運用方法,又能在此過程中,加深對圓明園曾經輝煌的感悟。

三、 聯係生活,自主運用

學會創造性地使用語言,是學習語言運用的終極目標。學生從積累吸收到嚐試運用,再到富有創造性地自主運用,這既是把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的過程,也是言語外化的一個思維訓練過程。如果學生能聯係生活,有創意地進行自主運用,也就把發展思維和語言表達結合起來了,就能有效形成語言表達能力。比如,人教版五上《慈母情深》一文中,有這樣的一個段落:“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學生們關注了四個“立刻”,體會到了重複使用一個詞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也體會到用連續動作來描寫母親忙碌的方法。我在教學結束後,聯係生活設置了有趣的語言運用作業:自主觀察身邊的一個人,重點觀察動作,如爸爸媽媽做家務時的動作等,能連續恰當地使用動詞,或者同一個詞,寫出自己要表達的真情實感。在學生自主運用方法之後,師生一定要進行講評,評出優點,找出不足,不斷完善和改進,這樣,學生才能逐漸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方法。

2011版“課標”突出“語言文字運用”,向我們傳遞了這樣的信息:言語能力不可能是隻靠講會的、聽會的,語文教學再也不能隻“糾纏”於內容了,語文教學是通過語言學習和實踐來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語言的特殊活動,隻有堅持學習閱讀和運用語言同步走,並著力於語言文字運用,久之,學生方能駕馭文字,學會有創意地運用語言文字。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鬆縣北浴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