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倒西歪”意象邢老
域外
作者:王強
邢永川
邢永川:山西交城人,1938年生,教授,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56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附中,畢業後升入本科雕塑係1963年畢業。1978年攻讀西安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中國民族傳統雕塑,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曾任雕塑係主任,美協陝西分會雕塑藝委會主任。
王:邢老師您好,我受《雕塑》雜誌社的委托特來拜訪您,作為您曾經教過的學生,我對您的藝術教學思想還是比較了解的。至今我仍清晰記得,您總是步履蹣跚、風雨無阻地來學校為我們授課,您在教學與科研方麵成果突出,創作的優秀雕塑作品很多,在雕塑領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您善於創作曆史性和風俗性題材的作品,而且都較為成功。特別是您那一件參加了第六屆全國美展的著名雕塑作品《楊虎城將軍》,在社會及雕塑專業領域反響很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請您先從《楊虎城將軍》雕塑說起,談談您創作時的一些情況和想法。
邢:好吧。雕塑作品《楊虎城將軍》於六屆全國美展一經問世,便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當時作品被《美術》雜誌連續4期的報導,得到了王朝聞、葉淺予等藝術大師的高度評價,作品圖片分別被《人民中國》《江蘇畫刊》《革命英烈》等多家刊物轉載,並在中國美術館陳列多年,深受社會公眾的關注和喜愛。
可以說,這件作品在我的藝術實踐及對於中國民族傳統雕塑的學習中,是一件具有標識意義的作品。首先,從創作方法上,就徹底打破了以往那種完全依賴圖片或草稿漸次推進的創作構思模式,而是大膽沿用了吳道子畫“嘉陵江山水”畫與“搜盡奇峰打腹稿”的法則,在綜觀了大量有關資料與圖片之後,隨即進入了一種“麵壁運思”的意化構思中,以充分調動起自己全部的藝術素養和生活經驗,緊緊伴隨著活在人們心目中的傳說與“口頭形象”,翻來覆去地釀化,凝練形象地塑造和表現形式。須知,這期間的甘苦是十分艱辛的,那是一場激烈、複雜的意識群的大攪擾,忽而各種英雄人物的再現:忽而金剛力土、石人、石馬、石虎的掠過,幻想翩翩,八麵湧思。正是在這翻天覆地、節節緊扣的意化形態中,遷想妙得,追魂捕神地去把握和熔煉,再創造地塑造出能夠代表人民心目中理想英雄的光輝形象。
我認為,這就叫意象造型。它是作者意識與無意識溝通的瞬間,由幻覺於幻想的活躍中,“混沌初開”地生成的“象”。是完全超脫於現實的“象”,是絕不能以客觀來對應的。正如這座雕塑那樣,若以照片來對應,則哪張都不像,如若拋開所有的照片,又可能比哪張都像!為什麼?就因為它是意象,是人們心目中所理想的英雄形象,而不是一個人像。正如葉淺予先生所評價的那樣:是酷似一塊巨石,一座豐碑地酷似其人的“象”,是禪家“心中之眼”的“象”,是天人合一的“象”。
王:聽您講到這裏,正如葉淺予先生在《美術》雜誌二期中所評的那樣,《楊虎城將軍》雕塑是:“……,形凝於意,意溢於形,是現實與理想的完美結合,在意象表現的藝術水平上,處於高峰地位……”這是一件極有學術價值的經典之作,無疑會啟發和帶動當時的中國雕塑界,對於中國傳統藝術作為當代藝術的形象資源及語言的再認識,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之外,邢老師還有幾件作品,給人印象很深。如那件老爺爺和小頑童的一局《對弈》,構思清新,風趣可愛!您能說說作品的創意嗎?
邢:《對弈》這件作品,也叫“小卒子過河。”原是我1985年參加“首屆中國體育美展的小品。中央電視台曾措詞播介。之後又被選建立為山東青島和深圳等地的環境雕塑。2009年又於中國美術館參加了全國“雕塑百家聯展”,後被上海美術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