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開門大吉(1 / 2)

這一整天,陳實帶著眾人忙碌著,吃完飯後,來了個大掃除,然後又是大采購,為明天的開業做準備。

他暫時沒有多餘的資金,否則還要重新裝修一番,現在不過是把外麵的招牌換了。原來的“萬江食品”改成了“一品堂”。

這一切都弄好之後,就等明天開張了。

眾人回去後,陳實卻沒有想過離開,他必須在飯館裏盯著,因為明天的第一天,今天晚上他準備直接在這裏休息。

第二天不到五點,陳實就起來了。因為要賣早餐,所以他必須提起一兩個小時準備好。早餐的種類也不是那麼多,主要都是常見的包子油條等等,還有粥以及豆腐腦。

豆腐腦是天津的傳統風味小吃,這裏卻是西南,會做的人很少,市麵上很難找到,陳實希望它能吸引大批客戶。

雖然南北飲食習慣相差很大,不過豆腐腦可以隨便調和口味。比如北方愛鹹味,南方愛甜味,而西南地區卻喜歡麻辣味,因此他製作澆鹵時增重麻辣味,甚至特意製作了一個油辣椒。

早餐他不準備賣米粉,也不準備賣麵條,而是專門賣能打包隨時帶走,路上也能吃的食物,包子油條,麻園炸糕,油餅雞蛋等等。就是粥和豆腐腦他也準備好了紙杯,隨時都可以帶走,如此才能吸引那些生活忙碌的白領以及急急忙忙上學的學生。

熬粥,做包子,擀麵做炸油條,這些活全部他一個人來做,隻有等到七點鍾後,趙大剛來了才能分擔他的重任,不過這是自己的活兒,幹起來也沒那麼多的抱怨,反而精神奕奕。

七點時,上班的人來了,廚師趙大剛一看,飯館裏一片熱火朝天,蒸籠上的包子熱騰騰的香氣四溢,幾個桶裏麵的粥蔓延著熱氣,而老板陳實正在賣早點。

眾人一來,陳實頓時輕鬆了起來,招呼客人的事情由服務員來幹,而廚房裏的事兒則交給趙大剛,他幾乎沒有事可做,隻好去廚房教趙大剛。

趙大剛是個好學的人,特別是對於廚藝這方麵,否則他既沒有上過名牌廚藝學校,也沒有在大飯館幹過的人不可能有這樣一手廚藝。他是靠自己平時瞎琢磨,亂實驗鍛煉出來的廚藝。

這樣的廚藝當然是野路子出身。陳實跟他其實沒什麼兩樣,不過陳實有一點是他無法比擬的,那就是見識。陳實在外打工多年,無論是工廠還是飯館,他都待過,所以一些北方人的小吃他也學會了。在趙大剛這個沒有出過縣城的人看來,他學的這些可謂是高深莫測。

陳實當然明白自己幾斤幾兩,他不會在廚藝方麵有多大的作為,也沒有想過在廚藝上學個通透,隻是借助一點特色小吃打開他的商業王國而已。而恰好,這些特色小吃在這個小縣城裏蹤跡難覓,因此他那三腳貓的廚藝水平才有了發揮的餘地。

包子和油條趙大剛自己就會做,因此陳實沒有多說,他主要告訴趙大剛豆腐腦的做法,以及注意事項,比如包子的大小,油條的長度,這些都要統一,最好能用尺子量出來,形成一種整體的規劃感,讓人一看就知道很專業,而千萬不能一個大一個小,一個生一個熟,如此口碑要是砸了,生意就沒了。

他用半個小時給趙大剛講解一番,然後又去梅姐哪兒問道:“梅姐,生意怎麼樣?”

梅姐臉上帶著憂鬱道:“一般,客人們對豆腐腦很好奇,不過就是有些人不敢嚐試。”

對於這裏的人們來說,豆腐腦就是個新鮮食物,或許有人在家裏會做,但是市麵上是連一點蹤跡都沒有。對於新鮮食物,人們適應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若是不合口味,今後恐怕再難賣出,不過陳實有信心,豆腐腦這個東西是可以自己調味的,不愛鹹的可以吃甜的,選擇上相對自由。

八點時,生意有些起色,但是還沒有到火爆的程度,不過這已經讓梅姐笑開了花,因為之前她管理飯館時生意冷淡,早就習慣了冷清的場麵,現在人一下子多了起來,她當然欣喜萬分。

九點時,對麵開服裝店的老板劉成來了,見到他的身影,陳實遠遠地招呼道:“劉哥早。”

劉成見他的生意還不錯,笑著說:“早什麼早?你可比我早多了,來了多久了?”

陳實說七點來的,劉成誇他勤勞。

陳實笑著回答說:“劉哥你的生意與我們不同,你來早了也沒有生意,一般忙碌都是十點以後,你九點就來了也算早了。”

劉成盯著陳實的快餐店看了半天才說:“你小子弄得像模像樣的,看來生意不錯,你們賣的早點都有些啥?我正好沒有吃,你幫我推薦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