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踩著紅線發財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1 / 1)

大觀點

作者:易汴

不管富豪們是否願意,曾經的瘋狂、無序、血腥、欺騙必然遭到強力整肅,繼續鋌而走險的富豪們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將不會再有未來。

從牟其中到賴昌星、從劉曉慶到仰融、從楊斌到周正毅、從顧雛軍到黃光裕,一係列民營企業家的落馬,說明積累多年的問題終究將會爆發。種種跡象表明,當前中國民營企業正麵臨曆史性變遷,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正經曆一場曆史性的篩選和分野。一個個富豪的隕落,實際上標誌著一個時代的完結——那就是資本原始積累的瘋狂階段正在逐漸被曆史這個強有力的巨手畫上句號。不管富豪們是否願意,曾經的瘋狂、無序、血腥、欺騙必然遭到強力整肅,繼續鋌而走險的富豪們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將不會再擁有未來。

民營企業是中國的希望,中國製度創新的巨大成就和民營企業的成長息息相關,其中包含了無數企業家們的勞作與心血,因此沒有任何理由否定中國民營企業家們的功績。但同時我們也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許多民營企業的發跡有著深重的原罪色彩——那些迅速壯大的民營企業未免有些先天不足,迅速致富、擁有天文數字身家的富豪們未免有些下盤發虛,那些貌似可歌可泣的所作所為未免敢於拿到陽光下來晾曬!這就是中國轉軌期的嚴酷現實,這也是幾乎一切發展中國家難以避免的副產品以及殘酷的曆史與現實。

然而,將所有的髒水潑向民營企業家們卻也是不公平的,“原罪”的討論更是不應該地遺漏了其中複雜的社會背景。事實上,筆者早就指出,改革實際上意味著對原有種種法律法規以及製度的打破。因此以原有體製而論,改革者必然有“原罪”;但以改革者而論,卻是傳統體製有“原罪”。中國的“問題富豪”也是這樣,他們事實上是長在“問題製度”之樹上的果子。“問題製度”缺陷太多,“問題官員”太腐敗貪婪,這些無疑是導致民營企業家“出事”的重要背景。

但沒有辦法,民營企業家必須一方麵向前走,另一方麵要學好,從野蠻生長走向文明生長,而這一條路注定將是狹窄的,並且人們不太願意去選擇。正如《聖經:新約馬太福音》所告誡的一樣:“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向滅亡的那扇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中國民營企業家的行為畸變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曆史背景下產生的:不違法,就別想發財;想發財,就要不擇手段、鋌而走險。前30年的中國社會,不靠賄賂等非法手段想要成為富豪簡直寸步難行!基於此意義上來講,中國許多民營企業家的誕生本身就像是一根木炭——如果你硬要去把它洗白,那麼最終的結果是把整根木炭都洗掉,木炭還是洗不白的。所以中國人必須從製度上進行思考:如果不創建一個好的他律性的製度,如果政府官員不能被迫約束自己,所有的民營企業家都有可能全軍覆沒。

事實上,西方清教徒企業家是從“禁欲”開始走上商業之途的,我們的企業家則是從“貪欲”走上發展之途的。大多數企業家對於自己的經營目的並不明確,攀比心態、“江湖”心態嚴重,表麵上是民營企業家,骨子裏其實是“江湖豪客”,很少有人想到要通過創造財富而獲取財富、最終達到兼濟天下的目的。許多人想的是鑽製度的空子,通過“分配財富”、“轉移財富”的辦法,去實現一夜暴富的貪婪目的。

從曆史的長鏡頭看,以經濟改革單兵突進的中國改革至少存在三點明顯不足:一是在經濟建設層麵,財富的積累迄今未能建立起完善、成熟的遊戲規則;二是在社會平衡發展層麵,缺乏收入分配的應有調節,導致財富鴻溝不斷加深,社會上出現“仇富心理”;三是在精神規範層麵,變革的意識形態在為私欲正名的同時,卻缺乏對市場倫理和財富倫理這一遠大理想的紮實建構,因此陷於另一個極端,日益將社會引向物質崇拜、金錢崇拜。

中國人一般都相信“倉稟實而知禮節”,但從曆史的角度看,往往正好相反——不是經濟發達了人才變好,而是先有一幫守規矩、講誠信的好人,然後才有發達的經濟,即“知禮節而倉稟實”。從英美文化演變與經濟發展的曆史看,就是馬克斯·韋伯所闡述的先有“清教倫理”所孕育的資本主義精神,後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出現。

在體製轉軌的過程,往往也就是法網收緊的過程,每當製度轉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就會有一批為富不仁的“大魚們”被拋棄出局,成為體製的殉葬品。

中國沒有選擇,曆史將越來越告別“問題富豪”時代,走向“陽光富豪”時代!中國的富豪同樣沒有選擇,隻有自覺地告別“問題富豪”時代,走向“陽光富豪”時代,才能走向大有希望的明天!

而在此大轉型過程中,《聖經:新約路加福音》中有這樣一句值話值得中國民營企業家們參悟:“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

編輯黃祥福

《商道》雜誌QQ③群:34829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