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利坨油田防倒井治理
工業技術
作者:劉立紅
中圖分類號:TE98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5-0086-01
前 言
隨著歐利坨油田不斷開發,油井井斜複雜、油層埋藏深、結蠟嚴重等原因造成的油井斷脫卡作業比例逐漸加大。僅2009年就發生斷脫卡倒井32井次,占全年檢泵井次的70%,影響產量3080t,增加作業成本192萬元,嚴重影響了油井的檢泵周期。由此可見,治理斷脫卡倒井是實現歐力坨油田穩產的基礎。
一、 概況
歐利坨油田地理位置位於鞍山市台安縣高力房鎮,構造上位於東部凹陷中段,含油麵積11.51km2,石油地質儲量1839×104t。歐利坨油田油層埋深2200—2900m,孔隙度平均為15.70%,滲透率平均為69.76×10-3μm2,屬中孔、低滲儲層。原油為稀油,凝固點30—390C,含蠟量平均14.83—23.32%,膠質+瀝青質13.75%。目前全油田共有油井106口,月開井72口(日均開井60口),日產油230t。
二、分析存在問題
2009年是歐利坨油田斷脫卡倒井現象最為突出的一年,其中抽油杆偏磨倒井18井次,占斷脫卡倒井的56%;抽油杆斷脫倒井7井次,占斷脫卡倒井的22%。卡井7井次,占斷脫卡倒井的22%。為了實現穩產目標,我們首先分析以上三種倒井方式:
1、偏磨倒井
歐利坨油田有90%的油井井斜在15度以上,多數井最大井斜在20-35度。井斜大的井段在200-2500米之間,抽油泵深度在1700-2500米,當抽油杆在井筒內做上、下衝程往複運動時易與油管接觸摩擦,杆管發生磨損,這種磨損能損害抽油杆及接箍,使其在井筒內產生嚴重偏磨的現象,從而造成抽油杆斷脫或泵卡倒井。
2、抽油杆疲勞斷脫倒井
歐利坨油田油層埋藏深,平均深度為2450米,隨著油井不斷生產,在保證良好供液能力的前提下,泵掛也隨之加深,抽油杆負荷加重。部分油井為了保證產量,生產參數選用偏大,抽油杆存在較高慣性載荷。另外,歐利坨油田油井地麵位置距離礦區較遠,抽油杆本體在存放、運輸過程中存在機械損傷,例如凹坑、刻痕。以上問題和缺陷都會形成疲勞源,導致抽油杆疲勞斷裂。
3、蠟卡倒井
導致油井蠟卡的主要原因有歐利坨油田原油凝固點30-39℃,含蠟量14.83-23.32%,膠質+瀝青質含量13.05-17.9%,熔蠟溫度65-86℃。清防蠟技術主要以熱洗為主導,電加熱及點滴加藥為輔的清蠟方式。單井熱洗周期短(平均30天),熱洗用量大(平均90方),清防蠟管理難度大。
三、治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1、采用現有技術分類治理偏磨
在油井防偏磨治理技術方麵,歐利坨油田主要采用鑄塑抽油杆、抽油杆扶正器、抽油泵防卡器等技術,以及實施上提泵掛避開大斜度井段等措施,逐步摸索出歐利坨油田的防偏磨治理措施。具體采取以下四種治理方案:一是對井眼軌跡複雜、偏磨嚴重的油井根據井眼曲線三維立體圖,進行全井段優化,製定防偏磨最佳方案,盡量延長油井的檢泵周期,並降低治理成本;二是對部分井段偏磨嚴重的油井增加扶正器的使用量,並跟蹤效果逐步優化調整;三是對偏磨井段較深的油井,在供液能力滿足生產的前提下,上提泵掛避開偏磨井段;四是對偏磨較輕的油井在偏磨井段下入鑄塑杆。2010-2012年共治理偏磨井72井次,累計使用鑄塑杆16100米,使用扶正器2470個,防卡器88個。
歐28-26-22井是我區偏磨最嚴重的油井之一,2008年因下泵深度增加導致發生偏磨倒井3次,最短生產11天即倒井,作業過程中我區發現該井400米-600米井段偏磨嚴重,2008年10月份作業時我們在偏磨井段下入了扶正器,截止2010年12月抽油杆磨脫倒井,共生產792天。目前該井日產液14.3噸,含水62%。
2、優化生產參數治理抽油杆疲勞斷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