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下室外牆板裂縫質量控製(1 / 2)

地下室外牆板裂縫質量控製

建築工程

作者:唐修茂

[摘 要]地下室外牆板裂縫問題是建築工程中很重要的問題之一,特別是最近幾年來,高層建築混凝土地下室牆裂縫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嚴重降低了建築物的耐久性,給今後處理補救也造成極大困難。本文就地下室外牆板混凝土裂縫及滲漏問題主要從技術層麵分析其成因,並闡述了從設計、材料和施工方麵采取相應措施,以防止地下室外牆板裂縫的出現,供同行們參考。

[關鍵詞]地下室;外牆板裂縫;質量控製

中圖分類號:TU75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5-0135-01

近年來,隨著大型地下建築物不斷出現,對工程質量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混凝土工程中材料的特性決定了結構較易產生裂縫。從實踐中來看地下室外牆板裂縫的存在,會加速混凝土碳化,降低結構耐久性,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地下水通過細裂縫,接觸到牆板、結構柱,對鋼筋產生腐蝕,影響其使用壽命,是受力使用期應力集中的隱患,相關作業人員應當盡量在各方麵予以重視,以防止裂縫的出現或把裂縫控製在許可的範圍之內。

1、地下室外牆板裂縫產生的原因

(1)混凝土收縮裂縫

地下室混凝土牆收縮較大的主要原因有水泥用量過多、養護不良等。

(2)設計存在問題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50010-2002)規定現澆鋼筋混凝土牆伸縮縫的最大間距:20—-30米。前者適用於露天結構,後者適用於室內或土中結構,但實際工程中牆長往往超過規範的規定。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工程設計未按照規範中規定,地下室牆的水平鋼筋仍按結構配置,這是地下室牆較易出現裂縫的又一原因。

(3)施工方法不當

許多施工單位片麵注重進度,忽視牆體所處的環境條件,澆注後1~2d就拆模,此時,混凝土水化熱溫度開始升高,拆模後造成巨大的散熱麵,加劇了內外溫差。同時過早拆模後混凝土水分蒸發加劇,引起混凝土幹燥收縮,從而產生裂縫。

(4)地下室牆長期暴露

由於地下室外牆一般較長,厚度較小,暴露麵積較大,因此受外界溫度、濕度等條件的變化而比較敏感,常因附加的溫度收縮應力導致牆體開裂。

2、地下室外牆板裂縫的特征分析

(1)絕大部分裂縫多為豎向裂縫,很少有橫向裂縫,多數裂縫的長度接近牆的高度,兩端逐漸變細而消失。

(2)裂縫的數量較多,但寬度一般不大,超過0.3mm寬的縫很少見,大多數的裂縫寬度在0.05~0.2mm之間。

(3)沿地下室牆長兩端附近裂縫少,而牆長的中部附近裂縫較多。

(4)裂縫出現的時間一般在拆除模板後不久,有的還與溫驟降有關。

(5)隨著時間的推移,裂縫會發展,數量也有增加,但裂縫寬度加大不多,發展情況與混凝土暴露時間的長短有密切關係。

(6)地下室回填土完成後,常可見裂縫處滲漏水,但一般滲水量不大。

3、地下室外牆板裂縫的控製措施

3.1 從設計上采取的措施

(1)在地下室外牆過長時,應根據整個地下室外牆的長度、形狀、是否為結構受力集中區等綜合考慮設置一定量的後澆帶,以減小混凝土收縮應力。

(2)縮小牆體鋼筋的間距。大量的實例證明,鋼筋間距為150~200mm的泵送混凝土,牆體極易產生豎向裂縫,在兩個構件配筋率相同的情況下,采用小直徑鋼筋可提高鋼筋混凝土構件的極限抗拉變形能力,所以建議混凝土牆體中的鋼筋間距由150~200mm 改為100~120mm。

(3)在牆柱相連接處2m範圍內,插入附加筋,能減免該處裂縫的出現。

(4)下室外牆超過30~40mm左右宜設置一道後澆加強帶,根據很多成功的工程實例,地下室外牆應設後澆加強帶,不宜采用膨脹加強帶代替後澆加強帶。後澆加強帶帶寬2~3m,帶兩邊采用5mm間距的密格鋼絲網與兩側混凝土隔離,14d後再澆帶內混凝土,同時增加帶內膨脹劑的摻量,混凝土強度提高一級並加強澆水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