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改進策略探討(1 / 2)

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改進策略探討

理論廣角

作者:李莉

[摘 要]農業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國計民生的基礎,農業的持續發展對國家經濟建設有著重大意義,本文就我國農業發展所麵臨的困境以及解決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農業經濟 ; 農業產業化; 循環農業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5-0350-01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其可促進農業的穩定持續發展,且對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保持社會安定以及實現社會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麵臨的困境

1.1 基礎設施落後,農業投入嚴重不足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穩定的農業投入機製,各級部門對農業的投入還有很大的隨意性,影響了農業經濟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由於投入不足,我國現有的大部分農業基礎設施都還是20世紀60~70年代修建的,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無法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嚴重影響,導致農業抗災能力明顯下降。

1.2 城鄉二元結構不合理

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雙重戶籍製度形成了城鄉巨大差別,限製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正常流動,割裂了勞動力的流動機製。農業和工業產品價格巨大剪刀差的存在,導致農產品價格低廉,束縛了農業經濟發展。而農民通過剪刀差向國家提供的資金,又不能在城市形成應有的投入產出效益,也未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

1.3 農村市場信息閉塞,農產品增產不增收

市場決定生產,農產品也離不開市場,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隻有通過市場機製來調配,才能得以持續健康地發展。農民種什麼、養什麼,不是政府所能確定的,也不是農民隨心所欲的,而是由國內外市場供求狀況決定的。但是,長期以來我國農村信息化工程建設幾乎是空白,導致農村市場信息嚴重閉塞,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加之一些地方在結構調整中,不研究市場規律,而是搞“政績工程”、“麵子工程”,造成各種農產品供大於求的“大戰”,如蘋果大戰、蠶繭大戰等,導致農業生產能力大起大落,給農民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1.4 農業利用外資結構不盡合理

由於農產品加工項目尤其是初加工項目投資較少、審批較快、易於生產經營、市場廣闊且投資回報率較高,所以外商選擇投資項目大多以農產品加工項目為主。而荒山、荒地、荒灘和未養殖水麵的開發與利用等項目,因所需投資較多、回收期長、風險較大,外商更缺乏投資興趣。對於農業技術研發、農業生物製品生產、農產品品種改良等高風險、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項目,外資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響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一定程度上也導致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1.5 農業標準化建設不容樂觀

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農業標準化水平很高,而當前我國許多農產品的質量標準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隨著我國加入WTO後,農業生產經營麵臨著國內國際2個市場的激烈競爭,因此,大力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經營方式、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化已成為農業經濟發展迫在眉睫的問題。據了解,我國現行頒布的2萬多項國家標準中,農業方麵的標準隻占10%左右,嚴重影響了農產品質量,也為與國際接軌帶來極大困難,使農產品失去了國際競爭優勢。

(二) 農業經濟發展的策略

2.1 實施農業產業化的益處

(1)農業產業化能有效克服農戶與市場脫節的問題。農民對市場缺乏預見性,應變能力差,生產經營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農民尚處於分散的小規模經營狀態,一家一戶生產規模小,形不成批量生產,很難進入市場大流通,而實行農業產業化,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製度的基礎上,可以提高農民生產組織化程度,從而增強對市場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