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泗州戲藝術與地方經濟的發展(1 / 3)

泗州戲藝術與地方經濟的發展

理論廣角

作者:文硤

[摘 要]本文從泗州戲的形成與發展,全麵論述了地方戲曲泗州戲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關係,從而證明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是地方一切文化藝術形成和發展的原動力。揭示出地方經濟的發展終將催生、改變、升華泗州戲藝術,並使之與新的地域民俗和時代精神融為一體,最終蛻變成嶄新的“泗州戲”。

[關鍵詞]泗州戲 地方經濟 相互關係 藝術發展

中圖分類號:J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5-0392-02

泗州戲原名拉魂腔,之所以改叫泗州戲純粹是地方經濟發展的產物.五十年代建國之初,安徽省被劃分為皖南皖北兩大行政管理區.皖南行政公署駐地在安慶,皖北行署駐蚌埠,兩地在區域劃分完成之後,隨著國家經濟大建設高潮的迅猛推進,地方經濟蓬勃發展起來,隨著行政,經濟地位的確立與提升,為提高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品位和繁榮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兩地又分別打出了代表各自民生形象的標誌性文化藝術品牌,皖南安慶是黃梅戲,蚌埠行署則把原來的劇種拉魂腔,更改名為泗州戲,使其成為代表本地區特色文化的代名詞.從此一個新的劇種名稱舊貌換新顏地就這樣誕生了。

1 泗州戲藝術的形成與地方經濟發展

泗州戲的形成說法不一,許多人認為它發源於蘇北海州一帶,原是當地農民以“獵戶腔”和“太平歌”等民間曲調即興演唱的小戲,後傳入泗州並吸收當地民間演唱藝術,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戲。而在泗州戲形成過程中,起關鍵決定性作用的是地方經濟的發展。

1920年前後,泗州戲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並開始進入城市。這是因為民國初年,津浦鐵路開通,要在蚌埠這個小地方修建淮河大橋。據蚌埠誌摘錄的

>和>記載,十萬多人參加修建淮河鐵路大橋,蚌埠地方經濟一下子繁榮發達起來,蚌埠頓時成為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要道樞紐.麵對繁榮昌盛的經濟發展,蚌埠成了商賈士農各色人等的淘金地,因此有藝術技能的民間藝人更不會放過這發財的機遇,於是,處於蚌埠周邊的"五靈四鳳"(五河.靈璧.泗縣.鳳陽)的"農民泗州戲(拉魂腔)藝術家"便在農閑時期組成班社開始紛紛進入蚌埠演出.直到一九二零年左右,一般拉魂腔所組成的班社已初具規模,就有了固定班社正式進入蚌埠.如原蚌埠市泗州戲劇團老藝人徐步俊和他的老伴大毛子(魏月華),以及馬玉蘭等人,在一九二零年左右就開始先後走進蚌埠演出,這是帶著拉魂腔(泗州戲)進入城市較早的一輩藝人.他們進入蚌埠後,先是"唱地攤",而後進入茶棚演唱,最後終於與蚌埠當地的"衛調花鼓"戲藝術聯合,在"衛調花鼓"戲劇場與其聯袂演出直到解放.也正是這一時期與"衛調花鼓"的親密接觸,從而實現了原有藝術形式的突破,形成了在唱腔和表演上都與原拉魂腔有很大差別和特色的新拉魂腔藝術(即拉魂腔南路流派),使其更具地方特色,也從而為後來改名為泗州戲做下了鋪墊與伏筆及說辭依據。  以上事實證明,安徽泗州戲藝術的形成是安徽地方經濟發展的結果,特殊的蚌埠地理環境和特殊的蚌埠地方經濟發展,是成就泗州戲藝術形成的溫床和根本保障.  2 地方經濟的發展繁榮發展了泗州戲藝術  2.1 泗州戲藝術激活豐富了地方經濟文化  建國後,特別是在五十年代初期,社會主義大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飛躍發展,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必然帶來了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不斷高漲的要求.這個時期泗州戲在遼闊的皖北大地上,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兄弟)精神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泗州戲已由一個"唱地攤"的簡陋演唱形式,發展成為了一個在安徽較有影響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特別是在人民政府的直接領導下,更是推動了泗州戲藝術事業向前發展.  一九五四年,在上海舉辦華東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安徽泗州戲有《拾棉花》.《打幹棒》.《結婚之前》.《攔闖》四個劇目參演,特別是傳統生活小戲>演出之後,曾轟動一時,致使許多兄弟劇種和歌舞劇院會後都抽派專業人員到我省泗州戲劇團向演員學習。為了擴大泗州戲隊伍,培養新生力量,安徽各地泗州戲劇團都紛紛吸收具有培養前途的青年學員隨團培訓,采取一麵學習,一麵實踐的方法,培養出了一大批有前途的優秀青年演員。一九五五年,蚌埠專區曾選拔了一部分農村業餘劇團骨幹,在宿縣舉辦了一個藝術學校性質的訓練班,在這個班裏設有泗州戲隊,專為泗州戲培養新的一代。  一九五七年,安徽省文化局為了有步驟.有計劃地培養戲曲演員,成立了一所“安徽省藝術學校”,校內分黃梅戲、廬劇、泗州戲三個班,專門為各劇種培養人才.這期間泗州戲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局麵,特別是一九五七年"五一"節前夕,泗州戲劇團和省廬劇團共同組成了"安徽省進京彙報戲曲藝術代表團"進京彙報演出。在首都的舞台上,泗州戲演出了大型優秀傳統劇目>、>等,演出得到了北京專家的首肯,並以小戲>和>參加了懷仁堂的演出,毛主席和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並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後來安徽省泗州戲劇團又代表安徽人民問慰福建前沿的人民解放軍,演出了>等優秀劇目,受到了人民解放軍廣大指戰員的歡迎。五十年代政府重視,人民喜愛,農業文明繁榮昌盛,這個時期地方經濟的空前發展,更是繁榮發展了泗州戲藝術。文革是一場浩劫,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邊緣,由於地方經濟的垮塌,泗州戲也和其它劇種一樣遭受了極大的摧殘。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國民經濟開始複蘇,特別在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製後,地方經濟又獲得了蓬勃發展,泗州戲也和其它劇種一樣,恢複了無限生機。各地泗州戲劇團紛紛恢複,出現了建國以來第二次興旺發達的景象。從而證明了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反過來文化藝術的繁榮昌盛,更加彰顯了盛世中國的興旺發達。  2.2 地方經濟的發展製約了泗州戲藝術的發展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麵性,地方經濟的發展對泗州戲藝術也不例外,地方經濟的發展象一把雙刃劍,它由一開始對泗州戲的保駕護航,相輔相成,發展到今天的對泗州戲的製約與相拒,完全是由於它自身的運行規則所造成的。  地方經濟的發展完全是與民生的改革息息相關的,如今工業文明正飛快地毫不留情地取代著農業文明,而作為農業文明的文化形式代表之一的地方戲曲,自然要首當其衝地受到衝擊。由於不均衡的地方經濟的發展,人民大批的把自己轉移到地方經濟更加發達的地區和城市,地方戲曲的基本觀眾群沒有了,在加上原本真正的所謂老戲迷也把欣賞戲曲的形式由舞台直麵欣賞,而改成在電視裏或其它播放器裏間接欣賞,這一下子就把戲曲藝術架空了,由於欣賞習慣和欣賞內容及生活觀念的改變,以及欣賞觀眾群的斷層,廣大的青少年由於現在娛樂方式的多樣化和科學化,他們已經基本上拒絕了戲曲(藝校的學生例外),整個戲曲大環境的危機自然也讓生存在小環境的地方戲曲(泗州戲也不例外)更加履步危艱.雪上加霜.因此這就讓我們感到了戲曲被製約後正逐漸衰亡的危機,而地區經濟發達的地方,地方戲更不如人意.這主要是因為這裏的人們生活觀念和精神修養觀念改變的更激進.由於工業文明是我們從西方引進的,所以我們對西方的工業文明采取的是魯迅先生所說的拿來主義.再加上人們對時尚事物的好奇心理與從眾心理及對傳統東西的叛逆心理,古老的戲曲被冷落和製約一段時間和一個時期也就是必然的了.甚至最後變成博物館藝術,隻有被保護搶救才能生存傳承下來,也是情理之中和必然的了。這就象宋朝人對唐詩,元朝人對宋詞,明清人對元曲,現代人對古漢文一樣。  時代的進步就是這樣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