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就製造弓弦。”
隻見米希爾巴熟練的將樹皮分割成一條條的線帶,隨後在雙手掌中摩擦起來,樹皮被擠出多餘水分,半幹狀態的樹皮已經開始出現分離,之間的植物纖維暴露了出來。雖有米希爾巴在製造了幾條類似的‘弓弦’後便將所有線帶鏈接了起來,很快形成了一個長約一米的弓弦。
“嗬嗬,這樣就能使用了。”
“彈力足夠?”
“弓弦不需要多大的彈力,它隻需要韌性,拉不斷,就夠了,提供箭支力量的其實是弓形的樹枝。”
張誠點點頭:“嗯,這點我明白,隻是這片叢林中有我們需要的樹枝?”
“有很多種呢,我帶你一個個認識?”
“好。”
‘弓身’,包括多種木材和竹材,用以製作弓臂的主體,多層疊合。幹材的性能,對弓的性能起決定性的作用。《考工記》中注明:幹材以柘木為上,次有檍木、柞樹等,竹為下。這些木頭的材質堅實無比,任憑推拉也不會輕易折斷,發箭射程遠殺傷力大。南方弓與北方弓在材質上明顯不同,南方多用竹子為幹,而北方,特別是東北一帶尤其以這種硬實木為主。這也是中國古代戰爭中,北方軍隊總能占得先機的原因之一。
最初的弓僅用單片木材或竹材彎曲而成,縛上動物筋、皮條或麻質的弦,最初的箭隻是削尖子的細木棍或細竹棍,即《易·係辭下》所說的‘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中國邊遠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在本世紀初還使用著類似的弓箭。鬆花江下流的赫哲族,以‘水曲梨’樹為原料(他們稱之為‘布勒肯’)製弓,修整成形後,彎曲而縛上用魚膘或鹿筋製成的弦。外興安嶺的鄂倫春族人,用單根落葉鬆或榆木製造弓體,鹿犴筋為弦,箭以樺木製成,早先隻是把木杆的一頭削尖,後來才有了石鏃和骨鏃,並在箭尾夾置天鵝或大雁的羽翎。西南一些少數民族所用的竹箭,則僅把細竹棍前端修削成尖峰,尾部插置竹葉折成的羽翼,為提高殺傷力,或在箭鋒上刻出螺旋形的淺槽,蘸以毒藥。
而米希爾巴帶著張誠尋找片刻後便找到了合適的樹枝,這是一個類似月牙形狀的樹枝,看上去樹枝顏色較深,從米希爾巴口中張誠得知這種樹叫黑檀,是邊境地區常見的樹種,可以說在叢林中隨意走動十幾米距離就能尋找到。
黑檀能提供弓箭足夠的的彈性,它有極強的韌性和強度,是理想的弓箭材料之一。
簡易的弓箭就算製造完成了,可這種弓箭並沒有穩定性,由於缺乏箭口和固定箭支的抵指,它隻能勉強提供弓箭飛行和足夠的穿刺能力。
張誠疑惑的看著米希爾巴:“這就算完成了?”
“嗯,當然啦。”
張誠微微一笑,隨後拿過米歇爾吧手中的弓箭,隨後利用匕首在弓箭中心位置鑽出一個小孔,足以讓箭支從其中穿過,這樣不僅能提供弓箭基本的準星,還是保持箭支的穩定。
米希爾巴緩緩說道:“咦,這樣也行。”
“嗬嗬,很多東西你都能從現代科技中得到啟發,隻是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讓你們的生活好很多。”
米希爾巴看著張誠改變的小孔,仔細的揣摩著,在張誠解釋下也理解了這個小孔的重要性,張誠看著好奇的米希爾巴笑著說道:“我們是不是該準備箭支了?”
米希爾巴尷尬的摸了摸自己的後腦勺:“嗬嗬,我把這件事忘了。”
箭支相對而言就比較簡單了,隻需要尋找到筆直一點的樹枝削尖一段,而另一端加上羽毛,為了使弓箭在半空中有更好的穩定性,羽毛可是必須的,這樣才能提高擊中目標的幾率。
在完成一係列準備工作後,張誠和米希爾巴開始了正式的原始捕獵學習,首先要了解在夜晚會出現的動物,其中有很多都是特警隊員們不具備攻擊能力的對象,比如獅子,獵豹,這些大型的野獸夜晚可是很活躍的,特警隊員們手中的武器裝備顯然沒有辦法對付這些猛獸。
“蛇,蝙蝠,野兔........還有很多我們都能下手,隻是要小心在夜晚叢林中行走。”
看不清地麵的道路,就算是米希爾巴也沒有完全的把握自己即將邁下的一步會不會踩進陷阱或者坑洞,更何況取下夜視儀的張誠。
此時的張誠隻能利用夜晚天空明亮的月亮光線看清身前的米希爾巴,這種情況張誠還能看見目標?
米希爾巴突然停下了腳步,抬著手對著招著,張誠立即明白他發現了情況。
下一刻,張誠便發現事情不對,因為張誠已經看見了不屬於這片叢林的文明,作戰車車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