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報仇(1 / 2)

“張秀才高見,以張秀才來看有持久的辦法嗎?”王德元試探張秀才。

“最好的辦法是授人以漁。租米隻能解一時之渴,並非長久之計。發的糧食吃完怎麼辦?還是沒有得到獲得糧食的途徑啊!”張秀才果然思維獨到。

茶客們聽的那個認真勁,絕對是好學生。王德元就是淘氣,盡給老師出難題:“那怎樣才能讓農民靠自己的勞動得到糧食呢?”

張秀才臉上猛一抽,剛才的神氣找不到了,他在這一帶被稱為“智多星”,沒想到被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問得啞口無言。他還真沒有好辦法,怎麼辦?在茶客期盼中,腦子飛速旋轉。好一會兒,還是無果。不過人還算老實,不像一般老師那樣搪塞學生,說:“我還真沒辦法。”

“缺米少糧的農民大多住在山中,平地少,山地多的天然地理條件注定了沒有多餘土地,如果把大片的山地利用起來那就好了。”王德元一點都不給“智多星”麵子。

茶客一聽,有些驚愕,這小夥子是誰啊?以前怎麼沒見過,年齡小,道理挖掘的很深刻。

張秀才聽見這小子的道理勝過自己,自己可是“智多星”,有些不服氣。不過鬥氣不容人又不是他的性格,隨即問道:“山地又不能種糧食,怎麼用,栽樹賣錢用得著,可等樹長成,人早餓死了。”

這問題估計夠眼前的少年喝一壺,“智多星”就是“智多星”,一咬要到要害了。茶客轉頭看向少年,讓他們不解的是,並沒有從少年臉上看到他們想得到的作難表情。

不知不覺中已是主角的王德元,在茶客的關注裏,顯得氣定神閑,穩穩當當地說:“木材見效慢,種藥材怎麼樣?”王德元反倒把問題推給他們。

茶客知道自己啃不下這塊骨頭,統統用眼神再推給“智多星”。當然“智多星”不孚眾望,可答案把他們出賣了:“小哥好辦法。山地種藥材不用向官府納稅,藥材買了錢後,再用錢向聚源莊還債。”

反應還真快,沒有讓“智多星”的名頭受辱。王德元還是很欣賞張秀才。

聰明人就是問題多,張秀才又說:“好是好,這樣做要有人引導才行,農民認識浮淺,根本想不到種草藥。再說了,種的草藥賣不出去那不廢了。”

“說得對,倘若聚源莊給他們提供藥材種子,用部分藥材還租,剩下的藥材換糧,日子是不是就會慢慢緩過來?”王德元繼續爆料自己創造性的想法。

茶客如同撥雲見日,被王德元這麼一說,心頭猛然明朗起來。真是一個救苦救難的好辦法。如果再和現實一結合,又覺得太天真。

“這要設計兩個不同的商業領域,一個是販糧的聚源莊,一個是藥材商。兩家配合默契恐怕非商家可為。”張秀才句句說出問題的要害。

他們根本不了解王德元是幹什麼的,王德元能想到這招,正是因為從事了這兩個行業。王德元繼續說:“這個倒不難,還有其它困難嗎?”

張秀才固執地不信任商人:“那些為富不仁的商人不可能去引導。哪有那個耐心,這隻是空想罷了。”

茶客一聽,出了一口長氣,開始搖頭喝茶,一時不再言語。心裏為可惜了這樣一個好方案而鬱悶。

“張秀才不放心官府,又不信任商人,那麼這件事交給誰來做你最放心?”王德元再試探張秀才。

年輕人的問題不是針對張秀才一人,這是市民的普遍認識。茶客思索半響,真還找不到信得過的人去做。

“咱們誰啊?還是喝茶吧,別想那麼多了。”茶客還真是攪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唉……咱權當是聊天,如果找一個人來做,那麼誰來做適合?”王德元非問出個所以然不可。

真拋棄其他條件找個人老做,找誰呢?好一會兒,眾人把目光陸續落在張秀才臉上。

張秀才看著茶客對他的眷顧,自豪地向陌生青年看來。張秀才一直對自己的才華很自負。今天遇到的這位年輕人似乎比自己更高一籌,心下暗暗佩服。

王德元又不是傻子,看出了端倪,說:“你們意思是讓張秀才做?”

“你還別說,張秀才真是最佳人選。”茶客看著張秀才讚道。

“我聽說行秀才不願意與商人為伍啊!”王德元在暗暗了解張秀才心中的貓膩。

一個陌生人都知道自己的底細,張秀才心裏很受用,說:“這件事還就真是造福蒼生的好事,而且很有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