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梓淳一睜開眼,便瞧見腦袋頂上雨過天晴色的水墨畫紗帳,剛眨了兩下眼便想明白自個兒現在身在何處,丹楓就拿著準備好的濕帕子給她略敷了敷額頭和臉頰,待醒醒神後,齊媽媽又摟著還犯著迷糊的梓淳喝下一盞溫溫的蜂蜜水,再給她洗漱淨麵穿衣梳頭,另兩個眼生的小丫鬟就在一旁服侍穿衣提鞋,最後由著丹楓給她梳了雙丫髻,纏上粉色絲帶,這才擁著她去正房給莫老太太請安。
因著梓淳的小院就在福安堂西側,不過就隔著一道矮牆,穿過月洞門沒走幾步路便是莫老太太的正房,昨兒個來的匆忙,沒能仔細瞧了院子裏的景色,這會兒有了閑情逸致,梓淳那小腦袋就開始左搖右晃,連角落裏那一叢早就沒了花兒的迎春也能看個小半會兒。
過了昨兒晚上的接風宴,梓淳就算是在這同知府正式安了家,名門望族都講究個晨昏定省,規矩禮儀一大堆,十分繁複。莫家老太太出身懷遠侯府,雖說那侯府早十幾年前就沒落了,可那骨子裏帶出來的規矩卻一點沒少,因此莫家老太太最重規矩禮教的名聲兒就傳遍了整個濟南府。
梓淳既成了這府裏的一個小主子,就要無條件的接受學習並時時注意使用這些禮儀,就拿這最普遍的晨昏定省來說,初一十五這兩日合家團聚,做為兒媳婦的林氏就需要在婆婆麵前立規矩,先來請了安,接著就是服侍婆婆用餐,當然啦,婆婆在用餐時,林氏是不能坐下一塊兒吃的,隻能立在一旁給布菜舀湯,待婆婆吃了半飽她才能轉到偏廳去用飯,然後再回來指揮收拾碗筷什麼的,最後婆婆沒事了才能退下,要是攤上了個刁鑽的婆婆,還會要你捧茶漱口、捏腿捶背,花樣不一而足,好在莫老太太是個和善人兒,從來不會苛刻媳婦,林氏也就相對比較輕鬆。
除了初一十五這兩日,平常日子無論是大夫人林氏,還是幾位姑娘早晚都要給莫老太太請安問好,之後各自退去,回自個兒院子裏用飯不提。
今日既不是初一也不是十五,所以各院主子隻要來福安堂在莫老太太跟前點個卯就成。別看梓淳和老太太住在一個院子裏頭,問安卻是不能少的。
說起問安,就要說說莫老太太其人,謝氏在世時沒少跟梓淳說起這位當家老主母,莫老太太以侯府嫡女之身下嫁給杭州書香世家的長子獨苗莫老太爺,也是一段風流佳話,莫老太爺年少聰慧,且官運極好,年紀輕輕就做到了戶部侍郎的位置,可怎奈天妒英才,慧極易折,年僅三十五歲就得了疾病去世,莫家盛榮一時,莫老太爺去世後就漸漸現了頹勢,莫家一族的重擔全部壓到莫老太太身上,莫老太太也是個厲害人物,一聲不吭硬是扛了下來,從此一心教導三個兒子,到如今,大兒子做了同知,二兒子做了禮部主事,三兒子富甲一方,都是年少有為之人,算得上光宗耀祖了。
這些都是一晚上齊媽媽硬給梓淳塞進腦子裏的,聽了這故事梓淳還是很佩服莫老太太的,也從這些事裏知道了莫老太太的為人,明白自己隻要真心孝順莫老太太,莫老太太也會真心愛護自己,這就足夠了。
進了福安堂正院,莫老太太正坐在榻上讓湛露整理衣襟,梓淳停在屋子中央請安行禮,莫老太太瞧見她乖巧的小模樣,心就軟軟的,招了招手示意去她那裏。
梓淳揚起燦爛的笑容,帶著小酒窩的兩頰紅撲撲的,很是歡快的快步來到莫老太太身邊,明媚的大眼中盡是滿滿的濡慕之情。
莫老太太一怔,這雙烏溜溜的大眼睛裏除了濡慕之情竟是半點雜質也沒有,清澈如一汪山泉,讓人忍不住升起喜愛之情。莫老太太伸手拍了拍榻沿,梓淳顛顛的爬上去坐好,兩隻小手抱著莫老太太的一條胳膊,小腦袋也湊到莫老太太臉上親昵的蹭了蹭。莫老太太的臉上頓時笑了開來,心裏更加軟的不行,這麼多孫子孫女中,即便是自己最喜歡的二丫頭梓綺也從未與她如此親密過,人老了最是希望兒女孝順子孫滿堂,錢財權勢神馬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那都是浮雲,反倒是對親情要看重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