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肖畫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汩羅江自盡殉國,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麵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這日,西小跨院的人一大早就起來了。
丹楓服侍梓淳起床洗漱,這天的打扮除了比平時講究些外,手腕上係上五彩手鏈,這叫“長命縷”,也就是祈禱長壽之意,且言名了要到下端午節後第一場雨的時候才能摘下來,扔到雨裏。把所有的不好,蕪穢,扔到雨水裏衝刷再不回來。頭上亦簪戴了金鳳釵,釵頭掛一隻用綾羅做成的小虎,古詩有雲:“玉燕釵頭艾虎輕”,描寫的就是這種端午節的女子裝扮。
待梓淳最後一個走出房門時,看見正廳的門上已貼好了黃紙朱印的鍾馗像,其他的門上則貼著驅五毒符咒,門旁還掛了一大把菖蒲和艾草,取艾虎蒲劍之意,以鎮邪靈。甚至門檻的兩側都倒貼著許多用彩紙剪成的各式葫盧,以示“泄去毒氣,澄清屋宇”之意。
在門口指揮灑掃的齊媽媽見自家姑娘出現,恭恭敬敬地上前斂衽行禮,道一聲:“姑娘吉祥!”瑾兮和淺茗幾個趕緊有樣學樣地模仿。
梓淳也回了個萬福:“媽媽萬安。”
一眾丫鬟簇擁著梓淳穿過月洞門來到福安堂正房,見福安堂的廳廊上掛滿了菖蒲河艾草,房門上也遍貼了五毒符咒和鍾馗像,豆綠指揮著幾個小丫頭正在廊下灑掃,見了梓淳遠遠的仰著45°角給梓淳行了個禮,梓淳見怪不怪,調皮的對著豆綠做了個鬼臉,成功看到豆綠漲紅了臉。
梓淳帶著好心情進了上房,見林氏已在,忙上前行了禮,稍後,梓嫣和梓綺也進了屋問了安,依次坐到了梓淳前麵。
梓淳側頭瞧去,見兩位堂姐今日亦是打扮一新,梓綺身上穿上粉藍對襟蝴蝶小襦,下身穿著一條杏紅百花錦緞裙,頭上梳著小流雲髻,簪了蜜花色水晶發釵、羊脂色茉莉小簪各一支,另簪了一支掛了小虎的金鳳釵,耳朵上綴著一對白珍珠耳墜,映襯的膚色更加白皙紅潤,瞧這通身打扮倒是份外華麗。
再瞧梓綺,今天梳了雙環髻,隻插了一支一尾金鳳釵,鳳尾處掛著一隻極為精致的小玉虎,下麵綴著長長的珠翠流蘇搖晃生輝,身著交領五彩緙絲裙衫,雙耳各用細金絲串了顆大珍珠,垂下來靈動漂亮。
梓淳瞧了瞧自己的衣著:米杏色寬袖滾邊襯衣,外麵一件淺淺綠色的交領短褙,下身再著一條米杏色繡蘭花的百褶裙子,頭上也隻是簪了一支金鳳釵,與兩位堂姐相比,著實稍顯素淡了些。
莫老太太見三個孫女的穿著甚是滿意,捂著嘴笑著跟林氏說:“還是年輕好呀,且看看三個丫頭不管穿什麼樣式的衣裳都好看得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