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麵深化改革中再出發
專題
作者:孫聚成
2014年,又是一個春天。
在溫暖和煦的春風裏,在霧霾散盡的晴空下,莊嚴的人民大會堂格外令人矚目。伴隨著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步入人民大會堂,今年的“兩會時間”正式開啟。
2014年是全麵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中國如何重新出發,邁好全麵深化改革的第一步,舉國期待,全球矚目。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繪製出全麵深化改革的藍圖,吹響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進軍號角,全麵深化改革成為鮮明的時代標識。因此,2014年全國“兩會”,是在關鍵曆史節點召開的又一個重要會議,被全國人民賦予更多期待。如何落實好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群策群力促進民族複興大業,成為新的曆史課題。廣大人民群眾期待更完善的教育,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他們更寄望“兩會”為“中國夢”助力,希望“兩會”代表為人民利益建言獻策。
讓我們在全麵深化改革中再出發,加快政治體製改革步伐,激發偉大前進力量。全麵深化改革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麵的單項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製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環。政治體製改革,尤其是行政體製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隻有增強改革的綜合性、協調性,才能打好“組合拳”,從而確保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我國行政體製改革不斷深化,也要求政府職能向著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為全麵深化改革提供製度支持。
讓我們在全麵深化改革中再出發,加快經濟體製改革步伐,推動中國經濟轉型。改革就是要解放生產力,破除僵化的計劃經濟體製對生產力的束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製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市場主體得到充分發育,實現平等競爭。發揮經濟體製改革的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一鮮明的改革思路,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也將極大激發我國經濟改革的活力,讓試水“深水區”的經濟改革,迸發出新的活力。
讓我們在全麵深化改革中再出發,加快社會體製改革步伐,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改革要啃“硬骨頭”,民生領域突出的矛盾和難題,已經成為改革攻堅的目標。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製改革,是全國人民的呼喚,也是全國人民的心聲。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社會進步的追求,是改革的根本動力。因此,保障民生,尤其要盯住“底線”,讓人們真正擁有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舒適的居住條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和政府奮鬥的目標,也是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