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景舜逸 現代石鼓文第一人(1 / 2)

景舜逸 現代石鼓文第一人

關注

作者:李忠誠

日前,記者在北京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見到了正在伏案創作的景舜逸先生。提起石鼓文,景先生顯得格外興奮。早在2004年8月,團中央《希望月報》雜誌社、中國社科院殷商史研究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書畫協會等單位,在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的《景舜逸教學成果暨師生作品展》。展覽之前,景舜逸到北師大紅樓向啟功先生彙報,啟功非常高興,一邊翻看作品集一邊交談。在談及石鼓文時,啟老說:“清代石鼓文寫得最好的是吳昌碩,民國時的強盛餘也寫得好。”隨後,豎起大拇指說,“現代寫石鼓文最好的是你景舜逸。”

景舜逸回憶說,啟老對我鼓勵的話語,至今令我激動。從而更增添了我對傳統文化研究的動力。

習書者第一法則

景舜逸說,石鼓文是我國最早的刻石文字,是秦國刻於似鼓形石的大篆四言詩文字。其詩文被分別刻在十個石鼓石上。字體皆備端莊、凝重、自然、灑脫的藝術風格。學習石鼓文不僅在研究曆史、政治、軍事、外交、農業、文字、書法、刻字藝術等方麵有其重要價值,還對培養習書者的文明、公正、誠信等的價值觀有著重要的作用。石鼓文字的點畫上的疏密,結構上的揖讓,章法上的呼應,始終首尾一致,和諧相處。石鼓文字的結構皆在法的準則下布置。如“而”字筆畫的自由擺動,“魚”字的左右對稱,“中”字的豎主筆立在畫中的位置,“樂”字的上部左右與下部的筆畫,皆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層麵上體現出來。石鼓文字的點畫呈弧形,其符號寓向(())背( )( ),俯(︵)仰(︶)之意。在結構上讓左(猷字)、讓右(原字),天覆(寫字)、地載(之字),及由左中右部組成的(吾)字,且由輔弼一主之意。

石鼓文作品,反映出了作者的個人審美趨尚,而這種風格的體現則是融合在時代的風尚和國家層麵理念之上的。石鼓文是習書者第一法則。

傾心《石鼓文研究》

景舜逸,原籍河北任丘,1959年生於北京,自幼酷愛書畫,師承著名書畫家那啟賢先生,後又跟啟功學字多年,對篆、隸、行、楷、草皆有涉獵,尤擅長石鼓文、鍾鼎文和甲骨文。1987年,28歲的景舜逸舉辦書畫展,導師那啟賢先生是啟功的弟子,為此,拜求啟功題寫展名,一向重視培養後生的啟老欣然應諾。沒幾天,通知景舜逸取字。那天下午兩點,啟老的書房裏有四批客人,第二天還要到新加坡訪問。四批客人全部走後已是晚上六點。見麵後,啟老展紙題寫,並說,你是龍年辦展,特用一枚帶有雙龍圖案的名章蓋上。當景舜逸向那啟賢先生請教如何酬謝啟老時,那先生說:“不用了,他不會要的,你要加倍努力就可以了。”

1990年,31歲的景舜逸發表數千字的長篇論著——《石鼓文研究》。石鼓文在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承上啟下,書法藝術價值極高。清代康有為稱“石鼓既為中國第一文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古今學者對這一寶物頂禮膜拜。古有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張懷瓘、韓愈、蘇軾為之著文作歌;今有羅振玉、馬衡、馬舒倫、郭沫若、唐蘭、啟功為之考證、注釋。然而,對其年代、稱謂,摹寫差異則爭議頗多。

唐宋以來學者多從考古角度考證,認為石鼓文是秦代之物。景舜逸在《石鼓文研究》這一專著中,從書體發展順序,找到它與前後書體的因果關係,從而驗證了石鼓文的可靠年代——“秦獻公之說”。專著總結出前人未觸及的石鼓文書體結構四規律:對稱中求變化,左長右短求平衡,左低右高求參差,計白當黑求章法。專著提出點、橫、豎、曲、圓等五筆書寫要領,填補了古今石鼓文運筆技法的空白。同時專著對前人仿刻摹本進行校勘、增補,訂正了宋薛尚功本17個錯、異字,清乾隆北京孔廟仿石刻本40個錯、異字,清末民初吳昌碩13個錯、異字。

古體文大師、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胡厚宣教授看到這一專著後讚譽:“見解獨特,頗具新意!”